項南最近兩年都沒寫書。
一方面,盜坂實在太猖獗了,實體書銷量跌到谷底,即使曾經再火的作者,現在一本書的銷量,也就在幾十萬冊左右,能賣過百萬冊的少之又少。
一方面,相比寫書,他現在寫劇本更多一些。這兩年大熱的劇,像《還珠格格》、《大染坊》、《李衛當官》、《永不瞑目》等,都是他親自編劇的。
有這些成功的作品在,項南在文壇的聲譽,始終居高不下,引得無數後輩欽慕不已。
而也正因如此,所以當麒麟影業派人到香江,跟金鏞商談影視改編權時,金鏞給了一個非常厚道的價格。
並且,他還說自己也是項南的書粉,看過他寫得帝王三部曲,認為寫得非常好,還說他的《哈利波特》系列很有想象力。因此他跟項南雖素昧蒙面,卻是神交已久,英雄惜英雄。
項南之所以要買金鏞的武俠影視改編權,主要還是因為金鏞的武俠真的很捧人。娛樂圈中,不少藝人都是靠出演金鏞武俠劇而成名的。
比如胡軍,雖然早早的就出道了,但直到《天龍八部》,才真正一炮而紅,成為家喻戶曉的明星。
比如劉亦非,雖然之前已經演過《金粉世家》,但還是到《天龍八部》、《神鵰俠侶》才真正成名。
可以說,金庸的武俠,就是華語影視界一座IP寶庫。就猶如美國的《星球大戰》、《星際迷航》、《星際之門》一樣,常拍常看常新。自誕生至今,幾十年時間,依舊不嫌過時。
……
項南買下金鏞十三部武俠的影視改編權後,隨後就開始找導演進行拍攝。
國內拍得好武俠片的導演並不多。這主要是因為國內拍武俠片起步比較晚。
香江從四零年代開始,就拍攝神魔武打片,諸如《火燒紅蓮寺》、《白骨陰陽劍》、《如來神掌》、《黃飛鴻》等等。
到七零年代,麗的、無線創臺時,大量電影方面的人才湧入電視臺,使得武俠劇的製作經驗格外豐富。
因此八零年代,香江已經能拍出八三版《射鵰英雄傳》、八四版《神鵰俠侶》這樣的不朽精品。
而內地之前是沒有武俠片的。直到改革開放之後,受港臺影響,才開始製作武俠片。至於武俠劇,起步就更晚了。
因為缺乏製作經驗,所以初期的武俠劇,質量極其低劣。比如被奉為神作的《江湖恩仇錄》、《乙末豪客傳奇》、《血戰崆峒》之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