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指出這些人與曹操同志不具有可比性,但也應該讓普羅大眾知道東漢晚期流行三室墓這一事實,而不是有意無意間混淆晚期與末年的界限、二室與多室(三室)間概念的差異。東漢末年的戰亂區,厚葬必然急劇銳變為薄葬,尤以洛陽地區為最,甚至鮮有墓葬發現。但儒家文化主流必然導致厚葬,袁曹爭持之時,冀州尚且厚葬成風,是以才有曹操禁厚葬之由頭。天下一旦安定,喪葬習俗必然迅速復舊,這種事情不是一道政令可以輕易改變的。建安年間中原地區的墓葬鮮有考古成果公佈,所以曹操的禁令有多大作用我們並不清楚。對於最高統治者來說,決定喪葬的是心態而非經濟形勢,曹操名義上作為臣子,明暸社會心理的忍受度,在不知不覺中流露出“僭越”,房子過高會違制,他以城牆為基,你說違制不違制?墳頭過高也違制,他因高為基(在高地乃至山上,待考),你說違制不違制?他一步步地僭越,遊走在社會心理最高忍受度上下,他這種千古狂梟的心態不值得好學者深思嗎? 。 想看書來
為什麼不說是曹操墓(2)
就西高穴2號墓墓內的男女位置及其與1號墓的關係來看,實際已經排除了卞後的存在,這是從考古學本身邏輯得來的結論。前此學界爭論年長女性的年齡,且不說此骨現有情況無論如何都不支援卞後70歲的死亡年齡,再就另外一種現在為人忽視的跡象來說,禮制上帝后基本同制,這是公認的考古學和歷史學準則。從考古學角度講,四角攢尖頂既然是高規格的標誌,墓內如有卞後,則其規格必然當與曹操相同或相近,而卞氏下葬時身份是太皇太后,還高於曹操下葬時的身份。今發現之墓內兩女與男主人在墓頂形制上存有等級差異:一為四角攢尖頂一為券頂,這本身的等級差異就隱含了此中無卞後的邏輯;而年長之女性發現於後室的南耳室,而年輕女性出自北耳室,坐西向東的墓制,就考古學的語言表達出的意義和從當時禮制涉及的方位講,西最尊,其次北為尊位,再次是南,大家想一想鴻門宴的座次就會明白,今青年女子竟然居北邊的尊位,歲數大的女子反而居南邊的卑位,衡量當時歷史,豈能有比卞氏更尊貴的女性。那這個年長的女子怎麼可能是死亡時身份為太皇太后的卞氏呢?如果還有人把發現卞後的希望放在1號墓上的話,可以斷言,這種希望非常渺茫,因為兩墓形制一為甲字型、一為刀把形,且1號墓面積僅有2號墓的約三分之一,加之卞太皇太后死亡時,正是魏國最強盛的明帝時期,祖母長孫感情很好,沒有任何意外情況出現的可能,從考古學的邏輯看,是不可能在1號墓發現曹操他老婆的。而從權威文獻《三國志》看,有兩處明確記載卞氏與曹操葬在一處,這沒有懷疑的空間和別解的餘地。西高穴兩座大墓的墓裡墓外找不到卞後,還會有人相信這是曹操墓嗎?更不要說也還找不到史料裡清清楚楚地記載遷葬來的、稱過象的小神童曹衝以及其他可能存在的一批陪陵墓了。
曹操和曹丕雖說是父子,但心態大不相同。一個是睥睨人間,視天下若無物,除了不願廢殺皇帝和及身代漢外,無惡不敢作,無事不敢為。曹丕則是得志猖狂、鼠竊狗盜的心態,悍然登上皇位後,很快產生了亡國拋屍的夢魘。父子都說薄葬,但實質的內涵不同,內在的心理驅動力更是大異。曹操的薄葬對社會目的在節省社會成本,對己是巧思,“因高為基,不封不樹”達到的目的是既節省人力物力又令人產生高大巍峨之感覺;曹丕(包括魏晉兩代)薄葬的內在動力是合法性嚴重不足,擔心亡國拋屍,主要動機是秘藏,“因山為陵,不封不樹”達到的目的是既防盜又保密。同樣是睚眥必報,曹操往往是擇機而動,甚有等待十幾年,看你沒有用了才收拾,且基本上是對外,尤其是對待名門大族,對內尚存一片溫情;而曹丕則是掌權後立刻報,主要是對待親族,對曹操的救命恩人、大將曹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