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七七章 記者的好奇

室,不少被褥上的補丁,也能說明這些孩子的家境。

等來到校辦農場時,看到圈舍養殖的東西,還有種植的蔬菜跟玉米等作物。聽完沐正峰建立校辦農場的初衷,許興林跟劉婷也覺得,凡事真不能看表面。

“這或許就是你,將小學命名自強的初衷吧?”

“是的!不瞞諸位,目前入校的五百多名學生,只是生活在古寨鎮內的山民孩子。有些年滿十三歲,依然沒讀過書的孩子,還不計算在內。

而百林境內,類似古寨鎮的其餘山民鄉鎮還有不少,都說再窮不能窮教育,可山裡教育資源本身就稀缺。如果繼續等下去,只怕這種情況還會持續下去。

我們能等,孩子能等嗎?等他們漸漸長大,錯過入學的年齡,也就意味著,他們徹底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機會。可對大山孩子而言,讀書就代表希望。

早前我跟莫校長也說過,那怕這五百個孩子,能有十分之一的孩子讀完高中,甚至有人考取大學。那對我對十村八寨而言,所有人都會覺得,一切都值得!”

在別人看來,孩子到了入學年齡,讀九年義務教育的費用也不高。可這種情況,在百林這種地方,卻又完全不同。能提供食宿的小學,有多少呢?

不提供食宿,有些住在深山,連公路都沒通的村寨孩子。每天往返學校的時間,或許就可能天亮走到天黑。這種情形下,孩子想讀書並且讀好書,可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