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56部分

經濟體制建立在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之上以後,產生了依附或者是依靠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來強化計劃體制的局面。在計劃經濟下,要從農村提取積累,為城市的工業發展提供積累資金。就是說,得把市場控制住,把人口流動控制住,要素流動必須掌握。從這個意義上講,計劃經濟是把二元經濟結構進一步強化了。

改革以後,開始有所鬆動,比如農民流動。但農民是不是由於戶籍制度限制住了不能進城呢?我覺得也並不是這樣。進城的基本條件是要有就業,要有住房,要能納入社會保障。前兩項現在都是市場化的。沒有人擋著你買房子,也沒有人擋著你工作,就看有沒有錢,能不能找到工作。

二元經濟結構的改變需要整個國家經濟實力增強,是一個比較長的過程。破除計劃經濟體制,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農民可以開始流動。現在有1。3億農民離開本鄉村流動。但是他能不能住得下來,能不能真正變成市民,這裡有政fǔ的責任,比如社保。但能不能有穩定的就業,能不能在城市裡找到住房,又是由市場決定。這取決於農民自身財富積累有多快。所以二元經濟結構是一個客觀過程,而二元經濟結構之上的體制,是政fǔ設定的,這兩個問題要區別開。

《新華日報》:你一直強調農業的家庭經營,你認為這是一種必然規律。在一些人看來,規模經營和家庭經營存在矛盾,你的看法是怎樣的?

蕭宸:這是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農業為什麼要選擇家庭經營?農業最發達的國家,比如日本、美國,都是家庭經營的。從現狀看,即使是實現了現代化的國家,農業仍然是家庭經營。所以,家庭經營和規模本身是沒有矛盾的。比如,日本的家庭經營規模很xiǎo,但美國的農業家庭經營規模很大。這是由國情決定的。

規模經營由兩個因素決定:第一個因素是國家的資源貧富。第二個因素就是工業化程度、城鎮化程度。城鎮化程度越高,規模越大。從華夏狀況看,只有18億多畝的地。資源貧富決定了農業的規模不可能那麼大。第二,2004華夏城鎮化水平是42。9%,看上去也不低了,但這是將相當一部分進了城的農民統計在裡面了。我們在制定城鎮化指標時,是按照居住地計算的。一個農民到京城六年以上了,統計的時候就變成城裡人了。全球經濟危機一來,外需減少,在城裡打工的機會沒有了,就兩種選擇,一是回去,在農村有房子有地;二是在城裡“耗”。

所以,真正統計土地的規模時,現在變化不明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進了城的農民,沒有真正變成市民,要給他留退路。實際上,農戶的家庭數量沒有減少,土地規模也很難擴大。所以我的看法是,第一,農業要家庭經營。第二,家庭經營不影響現代化,也不影響規模經濟。但它有客觀條件,要隨著工業化、城市化水平提高,城鎮農民真正變為市民,規模才能擴大。所以,農業規模的擴大,和城市吸納農民進城,而且讓他真正變成市民相關。

現在經濟學家討論土地時,最多的是流轉、集中規模經營等概念。但是,不要把流轉、集中規模經營變成“兼併”。如果農民離開土地,有更好的就業機會、更好的生活條件,是自願離開,這種土地集中,就是我們現在說的規模經營。如果農民離開土地是被迫的,是陷入破產之後才失去土地,那就是兼併了。在政策上,在實際推進過程中,一定要嚴格區分這兩個界線。

《新華日報》:你們做了大量實地調研,非常瞭解基層情況。目前農村土地流轉的現狀是怎樣的?

蕭宸:各地差別非常大。總體上講,最近這幾年確實進展比過去要快一些。但據我瞭解,全國現在土地流轉總規模大概沒超過十分之一,但不排除有些地方達到20%~30%。

《新華日報》:你在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