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一州一路。而是整個大宋地財政狀況,故此雖然有些所感,卻未曾形成系統地文字,真德秀寫這文時,沒少在書信中與他探討,可以說這篇文章署名雖是真德秀一人,實際是他們二個當今的理學鉅子聯手地產物。
“若不是前方戰事,此文一出,當如冬日之雷。聲震四野。”次日上朝之時。在大慶殿前,他與葛洪談及此文時。忍不住讚譽道:“葛參政,你覺得如何?”
“鵝湖會時,朱子雖是風頭正勁,可尚有諸子與之相抗衡。”葛洪既羨又妒,真德秀文中事功而至道的理論,正是他心中所想地,只是他卻不成寫出來,讓真德秀拔了這個頭籌,如關學大師張載所言,讀書之人原本就是要“為往聖續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真德秀此文可以說是為往聖續絕學了,若是天子用此文中道理治國,為萬世開太平也未必不可。這是一個文人儒士的最高追求,得獲至此,此生便已無憾。
想到這裡,葛洪又道:“此文出後,理學一派便兼收諸子之長,盡棄晦庵之短,魏華父,真景希開一代之宗,你與他齊名並論,亦當以此自勉才是。”
“是,下官才疏學淺,實不敢與真景希齊名,不過見賢思齊,總得努力才好。”魏了翁笑道。
正說之間,朝會的鞭聲響起,魏了翁肅容入列,心思也從《內聖外王論》轉到如今的戰事上來,也不知今日是否有前線訊息。
修改加入:拜謝昨天列位看官的票票,還請繼續支援。友情推薦天堂言人的大作《宦海風流》,不要被這名字誤導,這也是一部架空歷史,書號一六四四九七。)
注1:內聖外王乃是中國百家之精粹,儒、道、墨、法諸子都對此有各自的闡,非儒家之獨有,事實上最初出現這種說法,原是來自《莊子》,近年來無論是新儒家還是憲政派,對此都有所增益。因為個人學識淺薄,在借真德秀之口解釋這內聖外王之道時,不免有失,還請見諒。( )
二七九、重樓商市售百貨
“諸卿以為如何?”
出乎眾臣的意料,在今天朝會上,天子並沒有一開始就把徐州的戰報拿出來,而是先說出崔與之所獻的安撫中原的四策。這四策表面上只是應急之術,實際上卻傳遞了一個訊息,那就是光復後的中原地區,推行的是如徐州一般的革新政略,而不是大宋已經承延了二百餘年的那一套。群臣當中,有明眼人對此甚為感慨,可更多的還是在嘆息之餘,立刻開始琢磨,如何能借著這個機會展示自己的才能,或為自己和自己身後的人謀利。
這已經是炎黃三年末尾,天子趙與莒登基已經有四年半,而他親政也有三年半時間。天下大勢,在他隻手撥動下已經生了巨大的變化,群臣都是明白人,知道如今天子的革新之政已是不可阻擋,便是天子本人想要退縮,那些已經得了新政好處和寄希望於新政好處的百姓們,也絕不會同意。
故此,在短暫的沉默之後,群臣紛紛上言表示支援。趙與莒與崔與之對望一眼,二人相視而笑。
朝會的第二件事是關於真德秀的,趙與莒下旨,以真德秀在楚州功績,特別是其“闡聖王之道”的功績,加之為端明殿學士,這是一個一舉數得的訊號,先元豐改制之後,這個端明殿學士便是執政官擔任的,天子加真德秀端明殿學士,意味著天子盡棄前嫌,準備將這位當代理學巨匠請回臨安,很有可能會參任參政之職。其次是眾人或多或少都參與到有關《內聖外王論》的討論之中,天子以這個職務與真德秀,分明是天子支援真德秀的看法。
若說崔與之四策是準備將革新推廣到中原,那麼真德秀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