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華國電影尤為感興趣。
聽姜聞說《陽光燦爛的日子》後期製作又要沒錢了。
林子軒覺得可以把這個法國人介紹給姜聞,再忽悠一筆錢出來,把片子製作完成。(未完待續。)
第二百二十一章 製片人
林子軒對著法國人把《陽光燦爛的日子》一頓好誇,把這部片子說成是華國最好的藝術電影之一,來華國一趟不看看是你的損失。
這種叫賣式的推銷讓一旁的翻譯忍不住笑場。
這翻譯其實不算是翻譯,也是一位製片人,京城人,叫做王微。
王微四十多歲,1977年進入電影圈,當了十幾年的演員,沒混出太大的名堂。
八十年代後期華國興起出國潮,她到法國留學,學的是工商管理,畢業後搖身一變成為了電影的製片人和監製,在電影製作和國際融資上有著豐富的經驗。
製片人也分檔次,像林子軒這種還停留在初級階段,只能在國內鬧騰。
高階的製片人能邀請大導演和大明星,推動國際資本的合作,拍完片子還能保證參加國際性的電影節,甚至能影響到電影節獎項的歸屬。
這種國際電影人和各大電影節的主席都很熟悉,瞭解國際影壇的動態和趨勢。
法國人讓路易和王微這次來華國,就是覺得張億謀目前正在上升期,能拍出有藝術性和高水準的片子,這種片子在歐洲很有市場。
尤其是在歐洲的電影節上會受到歡迎,能賣出好價錢。
一位導演真正展現才華的時間也就是那麼幾年,在某段時間能拍出一系列的好片子。
這就是創作的高峰期。
當然,這不是說他以後拍不出好電影了,他也能拍出好電影,只是沒辦法超過以前了。
圈子裡有句話,一個導演一生只能拍三部電影,其餘的電影都是這三部電影的重複。
事實上,很多導演一生就拍了一部電影,想要突破自己的風格實在是太困難了。
張億謀目前正處在創作的高峰期,《活著》應該說是他最好的一部電影,這就像是拋物線,到了頂峰就會開始下降。
除非是尋求轉型,否則很難再有大的藝術突破。
王微雖說不經常在京城,卻也聽說過姜聞和他的《陽光燦爛的日子》,圈子裡不少人都以為這片子會爛尾,想不到都開始做後期了。
一部片子做後期說明就要能放到市場上銷售了,這時候進場很少會失手。
畢竟拍攝的素材都在哪兒擺著呢,看看就能大致判斷片子的質量,不像是在影片剛開始籌備的階段,很難判斷片子會不會成功。
看得出這個劇組很困難,不然林子軒不會用這種方式推銷電影。
作為製片人,王微想的是能不能從中獲得收益,這個只有看過電影才知道。
對她而言,勸說法國人去看一部未完成的電影是舉手之勞,還能在林子軒這裡留下一個人情,就算暫時用不到,以後的事情誰也說不準。
這件事掌握在王微的手裡,否則任憑林子軒說的天花亂墜,王微不去翻譯,或者故意翻譯的驢唇不對馬嘴,林子軒也沒轍。
經過一番交流,法國人讓路易同意觀看《陽光燦爛的日子》。
林子軒打電話給姜聞,讓他把片子拿到京城電影製片廠的放映室裡,等他們到京影廠的時候,姜聞已經準備好了。
片子還沒剪輯完整,情節有點散亂,不夠緊湊,不時出現一些錯亂的鏡頭,影響觀感。
然而,正是這樣的電影讓法國人看的特有感覺,不住的稱讚。
華國第五代導演在國際上獲獎的電影大都是表現苦難的片子,這部《陽光燦爛的日子》表現的卻是青少年的懵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