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體稱讚金亞琴和徐晶蕾是質樸自然的表演,沒有摻雜一絲的雜質。
這種說法略顯誇張,不過日本觀眾喜歡這部電影是不爭的事實,在接下來的放映中,《我們倆》幾乎場場爆滿,在電影節上人氣高漲。
面對這種情況,電影學院的學生自然興高采烈,作為導演的林曉玲還接受了記者的採訪。
日本記者驚訝於導演和主創團隊的年輕,這些人還在電影學院上學,這是他們的畢業作品,這個發現讓《我們倆》更受關注。
這時候,一位叫做市山尚三的日本電影人找了過來。
他是東京國際電影節其他單元的負責人,同時也在日本著名的電影公司松竹映畫任職。
他想得到《我們倆》在日本的放映權,以及參與這部影片的推廣工作。
此人在亞洲電影圈子裡小有名氣,擔任過多部影片的製片人,是各大國際電影節的常客。
這麼說吧,市山尚三主要的工作就是發現那些有潛力的青年導演,用少量的資金投資這些導演的影片,並把這些影片推向各大國際電影節。
在影片獲獎後賣出版權,收回投資,賺取利潤。
你可以說他提攜青年導演,為那些處於困境的導演提供資金支援,也可以說是一筆投資。
青年導演的電影往往很大膽,具有想象力,又不需要太多的資金,沒見過一個剛畢業的導演就能拍攝好萊塢大片的,都是從小成本電影開始。
只要投資一兩百萬就可能獲得豐厚的收益,這是一筆很划算的買賣。
當然,青年導演失手的機率很大,投資也可能會賠本,存在著風險。
市山尚三不是慈善家,看到青年導演就投資,他會找那些有潛力的年輕人,這些人拍過一兩部片子,有一點經驗,還沒有成名。
他會透過各大電影節來發現這些人,一旦選定目標,就會介入進來,幫助青年導演規劃以後的電影道路,同時也從這些導演身上賺錢。
像這樣的幕後推手在電影圈子裡很常見,各個國家都有,能幫扶青年導演的成長。
如果有條件的話,林子軒同樣會做這樣的事情,在幫人的同時還能賺錢。
市山尚三看了《我們倆》後,覺得這部片子在日本應該會有市場,雖然較為小眾,卻難得的契合了日本國內的實際情況。
如果從獨居老人的角度進行宣傳,就算不能火爆,也能吸引一部分觀影人群。
再說,這位尚未畢業的青年導演展現了自身的導演才華,對於女性細膩情感的把握非常到位,在電影圈子裡,女性導演並不多見。
他認為林曉玲具有一定的潛質,可以適當的進行投資。
這是市山尚三上門的目的,想和林曉玲談談,聽聽這位導演的想法,從而做出判斷。
林子軒對市山尚三的介入沒有意見,國內電影人在海外缺少發行渠道,尤其是像《我們倆》這種小成本影片,連後期宣傳的資金都沒有。
市山尚三能利用他的人脈做推廣,讓更多的片商看到這部電影,這是好事兒。
林子軒怎麼說也去過威尼斯,遇到過這類人,比如法國電影人讓路易和義大利電影人馬克穆勒都是如此,這兩位對華國電影尤為感興趣。
至於市山尚三想要投資林曉玲,這也沒什麼。
自從國內電影行業的政策放開之後,合拍片將會成為主流。
在九十年代以前,準確的說在一九九三之前,絕大部分的大陸電影是由國內的製片廠全額投資,在這之後,海外資金開始進入大陸的製片領域。
最先受益的正是第五代導演,張億謀等人從此脫離了製片廠的束縛。
海外資金的進入不僅為導演提供了充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