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朝說了幾句話,宋姨娘這下才是真的不能翻身了,她們倒是為長姐高興。
顧錦朝請她們吃過了午飯。徐媽媽帶著幾個婆子來見她:“……是原先服侍過夫人的,看著宋姨娘最方便。”
顧錦朝一一看過了,三個婆子都十分的沉穩。她囑咐這三位婆子看好宋妙華,宋妙華是真瘋還是裝瘋,沒人知道,但她要是能這樣一直‘裝’下去。那對她來說就無所謂了。
徐媽媽和錦朝說顧瀾:“……她向老爺請了命,也在自己院子供了菩薩,如今也不愛出門,整日練字抄經書,或者做女紅針黹的。十分安靜。”顧瀾還是不能去見宋姨娘,她倒索性關起門來休養生息了。
錦朝點頭示意她知道了,一會兒李管事過來找顧錦朝,說顧德昭要和她商量顧錦榮進學的事。
他如今在服孝,不能去七方衚衕讀書。
顧德昭還找了顧錦榮過來,問他的意思,又說:“……不如請了西席過來授課業。你畢竟三年後就要參加鄉試了,讀書的事也馬虎不得。”
顧錦榮回道:“兒子也知道,只是兒子覺得西席也不好找。學問好的不一定授課就好,授課好的,也多半是國子監的先生或是翰林出生……”也不會過來單獨給他授課。
顧錦朝在旁聽了,就和顧德昭說:“……我聽說餘家的族學很好,上次北直隸的春闈,他們還出了兩個舉人。何不讓榮哥兒去餘家的族學。餘家也在四里衚衕,每日都能往來,也不算是不守制了。”
顧錦朝記得餘家的事,還是因為在幾個月後的官場動盪中,他們是難得一個完全保住自己的大家族。倒不如現在把關係混熟點,日後總是有好處的。
餘家老太爺原先是翰林院侍讀學士,給太祖皇帝當過老師,因此廕庇了子孫,老太爺的幾個兒子雖說官位不高,但在翰林的名聲都不錯,家裡的規矩更是守得滴水不漏。幾個孫輩也都是成器的,沒有永陽伯三公子那樣名聲不好的後輩。
他們和餘家逢年過節也來往些,鄰里和睦。只要是顧德昭提出來,餘家老太爺也不會說什麼,書香世家自然有自己的豁達。
這樣想來,顧錦榮去餘家的族學倒是不錯。只是怕要他親自走一趟去。
顧德昭聽了想了許久,第二日提了茶葉和荔枝圓眼果粘去拜訪餘家老太爺,把顧錦榮讀書的事暫定下來,下一月錦榮就可以去餘家的族學了。餘家太老爺還特地送了顧錦榮幾本名帖,要他多看看。
幾日之後徐媽媽來跟錦朝說:“……宋姨娘如今是完全的認不得人,還時常發瘋,鬧著要孩子。婆子也看不出什麼端倪,估計是真的瘋了。”
錦朝聽了也去臨煙榭看過,小產完半個月,她們給宋姨娘吃的藥漸漸停下來,她的臉色才好不容易好點。只是抱著懷裡的迎枕不肯撒手,叫她的迎枕做‘秀哥兒’。親密地和她的秀哥兒說話。
如果她的瘋癲是裝出來的,那也實在可怕了。
服侍的竇婆子說:“姨娘給那小孩取的乳名,就叫秀哥兒……她抱著的那個迎枕,誰都不準碰。如今姨娘還在小月子裡,應該好生養著,偏偏奴婢要給她擦身、餵飯,她都不讓,誰靠近都要懼怕……”
宋姨娘還在小月子裡,等再過半個月,她就要搬去聽濤閣了。
錦朝淡淡地道:“由她去吧。”她留宋姨娘性命,還派了婆子照料,已經是仁至義盡了。
顧錦朝回了清桐院,從此就不踏進臨煙榭了。
宋姨娘小產是六月末,又很快到了七月十五,中元節。
家中有新喪。按理是要上新墳、祭祖的,道觀裡還要做盛大的祈福道場,超度亡靈。中元節前幾日,適安縣就開始賣冥器,賣荷葉燈,賣油餅餡餅乳餅豐糕的。如今這些事都是徐媽媽操持,派人早早去買了楮衣冥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