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個,十八十九還都夭折了。”
“這些資料還沒有加上公主,主要是康熙中後期的公主生卒年沒有那麼明確,所以我就沒有列舉出來了。”
“而在序齒的十七皇子之前,康熙只有兩個兒子沒有活到成年,兒子簡直多到不值錢,隨機饞哭小一半的皇帝。”
伍愛華一直口頭說理論,古人都是知道但是沒那麼在意,畢竟大家都是早早結婚,也沒聽說有多大的問題啊?
等到伍愛華把資料直接列出來了,大家對比一下康熙生孩子的年齡,才發現原來真的影響很大!
要不怎麼說資料是最具備說服力的呢?
伍愛華之前長篇大論,大家無可無不可,伍愛華一說康熙,大家都正視起來。
伍愛華:早知道早點把康師傅拉出來說一說了。
古代位面,康熙也是不解了:“古往今來帝王那麼多,孩子生的多的也不止朕一人,怎麼天幕就把朕的生育歲數拉出來說了?”
青年康熙則是心裡一定:以後自己還會有很多兒子,皇位必定不會因為繼承人不穩固了。
青年時期的康熙,死兒子都死怕了。
二十來歲還沒有兒子的宋仁宗被大臣們勸諫了。
“官家已經年屆二十,按照天幕的理論,是黃金生育年齡的晚期了,臣等建言,請官家開選秀選取已生育一子以上二十歲和離、喪夫婦人,以子嗣為要。”
官員們的意思很明顯:趕緊抓住最後的時間,和證明了有生育能力的二十來歲婦人趕緊造娃啊!沒看到後世那麼能生生了十幾個兒子的皇帝,也都是在二十歲到二十五歲之間生了十二個嗎?!
至於說選擇再嫁婦人什麼的,古人從春秋一直到北宋,都並不怎麼在意再嫁的身份,而元朝和清朝初期的異族統治者們也不在乎。
不說別的,順治康熙後宮都有再嫁之人。
有時候,有生育過的婦人反而更受歡迎,因為這證明了她們沒有生育問題。
伍愛華這時候也說起了再嫁。
“在封建王朝的中後期,古人對曹老闆的批判非常厲害,其中有一項罵名就是說他好人妻、娶寡婦。”
() “這是因為程朱理學的妖魔化,讓人把女性的貞節牌坊看得無比重要,說什麼好女不二嫁,嫁人之後,丈夫死了,自然只有自盡或者守寡兩條路走。”
“其實那時候底層和邊關的再嫁也不鮮見,但是因為明清的貞節牌坊可以帶來免稅政策,所以很多女性只要不願意守寡,就會被迫追隨丈夫死去,婆家或者婆家孃家一起拿著沾滿了她血的雙手,歡天喜地接過官府讚賞的貞節牌坊。”
“說起這一點,”伍愛華突然說道:“我之前看到過有人陰謀論,說是如果覺得稅負過重,就搞死一個前妻之子,或者收養過繼的兒子,然後再殺了他妻子偽裝成自殺的樣子,家裡就可以吃人血饅頭免稅了。”
聽到這個說法,剛剛批了一批貞節牌坊的朱棣整個人大震驚。
“我覺得明清的統治者真的要好好考慮貞潔牌坊這麼個政策,這玩意兒不僅減少了人口和勞動力,還減少了稅收啊!”
“要知道,一個育齡女性,如果再嫁,至少還能再生出兩二個孩子,孩子長大未來又能為國家稅收作出貢獻,但是如果有了貞潔牌坊,人也沒了,稅也沒了,除了讓儒生平時吹一吹,好處在哪裡啊?”
這裡已經到了伍愛華最擅長的環節:以利動人。
我說別的你們不聽,這都涉及到你們的切身利益了,皇帝們不動作起來?
不管明君昏君,誰不需要錢啊?
明君的賑災、軍餉,昏君的園林、皇陵,哪裡不用錢?
伍愛華心想:這樣還不能拿捏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