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怕恨他還尚恐不及。而演義中的諸葛亮,卻不這樣看待他,某種意義上講諸葛亮還很欣賞司馬懿,甚至可以說對他另眼看待。《三國演義》中,在司馬懿還沒有真正出場,沒有大顯身手的時候,諸葛亮就對他的特點了如指掌。演義中諸葛亮曾說:“司馬懿深有謀略,今督雍、涼兵馬,倘訓練成時,必為蜀中之大患” 。曹操評價劉備是英雄,是慧眼識英雄;諸葛亮評價從未交手的司馬懿深有謀略,也是慧眼識英雄。在司馬懿還沒有建立赫赫軍功的時候,諸葛亮就稱他是“深有謀略”是“蜀中之大患”這種眼光是很獨特的,是極有先見性的。而羅貫中利用諸葛亮的先知先覺,也從另一個側面刻畫了諸葛亮的聰明睿智。
而且,演義中的諸葛亮甚至對司馬懿還懷有一種恐懼感,一種內在的恐懼感。羅貫中的筆下,他更坦白地說:“吾豈懼曹睿耶?所患者惟司馬懿一人而已”。 演義中的諸葛亮一生不怕曹操,他放火燒了赤壁,奇計奪過漢中。一生不怕孫權,他氣死了周瑜,八陣圖嚇跑了陸遜。他更加不怕其他什麼文人,他舌戰過群儒,甚至罵死過王朗,演義裡的這些人全都不配放在他的眼裡。但此處,羅貫中卻讓他說出平生所害怕的唯獨是司馬懿。顯然羅貫中要將司馬懿塑造成了諸葛亮的真正對手。
羅貫中為什麼這麼做呢?為什麼不將歷史上真正打退過諸葛亮的曹真、張合等人作為反面典型樹立,而如此著重於刻畫司馬懿呢?
就歷史事實來說,諸葛亮誠然不是第一流的軍事人才,陳壽甚至在《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中明言“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陳壽以為,諸葛亮行軍非其所長,我們姑且認可。但是反觀司馬懿呢?他的軍事才能能比諸葛亮為強嗎?
可笑的是,歷史上對司馬懿的軍事才能評價似乎還不如諸葛亮。“仲達據天下十倍之地,仗兼併之眾,據牢城,擁精銳,無禽敵之意,務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來自去。若此人不亡,終其志意,連年運思,刻日興謀,則涼、雍不解甲,中國不釋鞍,勝負之勢,亦已決矣。” 裴松之的註釋說的很簡單明瞭,司馬懿以十數倍兵力物資尚且不能勝諸葛亮,即使有“養敵自重”的成分在,也絕對逃脫不掉“無可奈何”的悲哀,兩者間優劣分明。
那麼,羅貫中選擇這個在軍事上似乎還不如諸葛亮的司馬懿作為諸葛亮的對手,進而著重筆墨進行刻畫,究竟有什麼用意呢?理由很簡單,大體有三:一、司馬懿有足夠的“奸”——子孫篡奪曹氏江山,二、司馬懿有足夠的“詐”——堅守不出直到耗死諸葛亮,三、司馬懿有足夠的“無恥”——不通兵法的司馬懿曾強迫張合出戰,結果造成張合戰死。兼之他還是繼曹真死後抗擊蜀漢的主要將領,也是諸葛亮生平最後的對手。也只有這樣一個“奸臣”,而且是無法企及諸葛亮的“奸臣宰輔”,才最終形成與諸葛亮的“忠臣宰相”形象對比鮮明的《三國演義》中的司馬懿形象。所以羅貫中選擇司馬懿作為諸葛亮最大也是最後的對手進行重點刻畫,並不是因為司馬懿的人格或者軍事魅力,而是因為只有他才能夠不脫離歷史環境,又能起到與諸葛亮對稱的“忠奸”衝突。
《三國演義》從諸葛亮北伐開始,直至星落五丈原結束,諸葛亮的所有人格刻畫,都從未離開過司馬懿。正如此階段司馬懿的所有刻畫,也始終沒有脫離過諸葛亮一樣。
比如以世人印象深刻的失街亭一段為例,演義中先是“十餘次飛馬報到,說:‘司馬懿引大軍十五萬,望西城蜂擁而來!’ ,於是才有“孔明乃披鶴氅,戴綸巾,引二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而後司馬懿驚歎:“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我兵若進,中其計也。汝輩豈知?宜速退。”在反覆考量下最終退兵,最後由諸葛亮解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