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的人有多少理由,卻永遠無法改變島嶼機場的三個天然缺陷。
一是島嶼機場的固定性。航母作為流動性的機場,可以在戰場上廣泛機動,除了可以規避敵人的打擊之外,最重要的是可以根據戰場上的實際情況進行靈活部署,而島嶼是固定不動的,部署在島嶼上的戰機也就最多控制周圍數百海里範圍內的海域而已,而且這個控制權並不牢固。
二是岸基航空兵的被動性。航母可以透過移動來避免危險,而島嶼是絕不能移動的。因此在岸基航空兵與航母的對決中,岸基航空兵永遠是被動的一方,而航母是主動攻擊的一方,而戰場被動的一方最有效的辦法也就只能是積極防禦,而防禦是永遠無法抵消進攻的,因此岸基航空兵就只能被動挨打。
三是島嶼的地理侷限性。在西太平洋與西南太平洋上確實有很多島嶼,而且其中部分島嶼適合建立機場,部署岸基航空兵,可是在廣袤的太平洋上,絕大部分海域是沒有合適部署航空兵的島嶼的,因此岸基航空兵的作戰就受到了極大的限制。這種地理因素的限制又是無法改變的,因此這也決定了岸基航空兵有限的使用範圍。
正是這三點因素最終決定岸基航空兵只是戰場上的配角,而絕不是主角。奪取制海權的關鍵性力量仍然是艦隊,以往是戰列艦隊,而現在是航母艦隊而已。交戰雙方也都很快的意識到了這一點,因此才拼了命的建造大量的航母,而不是拼了命的修建大量的島嶼機場。同時,數次大規模航母之間的決戰也都是為了爭奪制海權,為了摧毀對方的艦隊。
從這個角度上來看,艦隊的地位是沒有任何兵力或者兵種可以取代的。
這是從理論的層面上進行的分析,而在實戰方面,艦隊透過突然襲擊摧毀敵人設在島嶼上的機場,從而奪取制空權,並進一步奪取制海權,就是具體的表現了。
在談仁皓的這一系列進攻安排中,摧毀馬基拉島與倫內爾島上的美軍機場只是戰役的一小部分,而他最終的目的是要用兩艘航母組成的特混艦隊去炸掉美軍在所羅門海南部與西南部那些島嶼上的機場,為陸戰隊與炮擊艦隊前往莫爾茲比港開啟通道。這個打擊任務就自然的落在了第二特混艦隊與第四特混艦隊的身上了。
兩支特混艦隊在十二日下午在新不列顛島與新幾內亞島之間的海峽會合,並且在當天傍晚的時候進入了所羅門海。整個夜晚,艦隊都在向南航行。而兩支特混艦隊指揮權也落在了雷少卿的手裡,黃曉天則負責航空作戰方面的安排。
對於這個編制,黃曉天是沒有任何意見的,雷少卿是他的老上司了,他還是郝東覺手下的一員普通參謀的時候,雷少卿就是他的參謀長,而黃曉天本來就是從第二特混艦隊航空參謀長的位置調到第四特混艦隊去的,雷少卿一直就是他的直接上級。因此,在兩支艦隊會合之後,黃曉天就直接提出由雷少卿進行總體指揮。雷少卿也很清楚黃曉天在航空作戰方面的才華,所以他就“委託”黃曉天統一安排航空作戰行動。
實際上,當時兩支特混艦隊就是兩支航母戰鬥群而已。兩艘航母上各有三個中隊的作戰飛機,另外“貝爾湖”號航母上還有12架可以執行轟炸任務的偵察機。
在安排航空作戰任務的時候,黃曉天沒有考慮艦隊防空。海航已經保證將在六點左右安排至少三個中隊的戰鬥機過來為艦隊提供防空掩護,而且這三個中隊的戰鬥機都由艦隊司令部直接指揮。因此,黃曉天把六個中隊的戰機全都安排到了進攻中去。當時,需要他們確保摧毀的機場一共有四座,其中設在塔古拉島上的是一座正規機場,而另外三座機場都是野戰機場。
對付那三座規模不是很大的野戰機場,黃曉天各安排了一個小隊的“海雕”,一個小隊的“射水鳥”,以及一個小隊的“隼”。護航戰鬥機全都要攜帶火箭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