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零下200多攝氏度的超低溫,而當時是沒有辦法長期保持這種低溫的,因此,要製造出氫彈,在沒有取得技術突破,或者是找到別的辦法之前,那不比登天容易多少。
對科學家來說,最缺的實際上還是經費的問題。“盤古計劃”的目的就是要製造出原子彈,而且當時還沒有第二個國家制造出了原子彈,因此當原子彈試爆成功後,帝國就不會繼續為“盤古計劃”投入資金了,科學家也就沒有辦法繼續開發出威力更大的氫彈。也正是如此,當時很多科學家就借用“盤古計劃”還沒有正式終止的機會,開始著手進行了氫彈的研究工作。
最主要的問題是,首相當時沒有決定是否使用原子彈,可以說,使用原子彈本身不止是軍事問題,還是政治,外交,甚至涉及到了道義問題。如果可以不使用原子彈就擊敗美國的話,那麼為什麼要使用呢?可以說,薛希嶽的猶豫也是有道理的。只是有一個問題,當時初了薛希嶽之外,幾乎所有參與了“盤古計劃”的人員都想知道原子彈在戰爭中的實際威力。也就在這個時候,一封由200多名“盤古計劃”的主要推動者聯名的信件送到了薛希嶽的辦公桌上。
第十四章 死神的慫恿
戰後,關於唐帝國有沒有必要在最後關頭用上原子彈,以及當時薛希嶽為什麼要決定使用原子彈成為了整個大戰期間最具有爭議性的問題。可以說,唐帝國有一萬個理由可以不使用原子彈,可問題是,這一萬個反對理由,也許還不如一個支援理由更有說服力,那就是,投入了數百億的“盤古計劃”就只是為了一次實驗嗎?
實際上,在當時帝國內部,關於是否使用原子彈的分歧也是相當巨大的。不說別的,之前極力主張帝國研製原子彈的科學家就分成了兩派,一派堅決支援用原子彈,而另外一派則堅決反對使用原子彈。
當時反對使用原子彈的主要就是帝國理論物理學的知名泰斗。當初,這些人幾乎都簽署了聯名信,支援啟動“盤古計劃”,研製原子彈,可是在實驗爆炸成功之後,幾乎都轉為反對使用原子彈。而這些科學家有幾個重要的共同特點,一是都集中核物理的理論研究,大部分理論都是由他們提出,或者是奠基的。二是都沒有參加“盤古計劃”的工程階段工作,也就是沒有直接參與“盤古計劃”。三是都屬於帝國物理學界的泰山北斗,大部分的年紀都在60歲以上。
支援使用原子彈的主要就是直接參與了“盤古計劃”的物理學家,以及工程師。論知名度,這批科學家遠不如那些泰山北斗,但是其在“盤古計劃”中起到的作用都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他們的實質性工作,原子彈就搞不出來。而這些科學家與工程師也有幾個共同特點。一是大部分人都將其畢生的精力貢獻給了“盤古計劃”,其中很多人甚至數年沒有與家人聯絡過,全身心的投入到了這項龐大的工程中來。二是以實驗物理學家,或者是工程師為主,幾乎都是實幹型的人才,雖然其在理論研究方面並不怎麼樣,但是其在動手能力方面明前要比理論物理學家強得多。三是都屬於中青年,當時聯名給首相寫信的200多名科學家與工程師的平均年齡不到45歲。
當時,堅決反對的幾十名科學家是認清了核武器的巨大威力所帶來的毀滅性後果。可以說,這些科學家都有著巨大的遠見性。一枚原子彈就足以摧毀一座中型城市,數枚原子彈就可以摧毀一座大城市,而且研製氫彈的理論已經提出來了,最保守的估計,氫彈的威力都是原子彈的十倍以上(實際上遠不止,原子彈的最大當量也就20萬噸tnt左右,而氫彈的當量幾乎是無限的,歷史上爆炸的最大當量的氫彈為5000萬噸,而設計成功,沒有爆炸的氫彈的當量達到了2億噸),那麼一枚氫彈就能摧毀一座大城市。作為終極武器,只要掌握了的國家就會不惜工本大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