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五十萬鐵甲洪流,虎視眈眈,戰爭一觸即發。南方邊境,安南象一個叢林無賴,死纏爛打,我國邊境人民苦不堪言。我們既要從現在著手,jing惕應對長遠之患。更要巧妙利用各種力量,化解我國面對的直接軍事威脅。
軍委要求我們,要從地緣政治角度,充分認識實施西部戰略的重要意義。從地理空間特徵上看,中國是一個陸權和海權兼具的大國。在中國的西部、北部、西南部,被認為是歐亞大陸“心臟地帶”的一部分。這一地區之所以被認為是歷史的地理樞紐,是因為中國的這一廣大地域,是幾大文明交匯的地帶。
在全球範圍內,再也找不到一個區域能夠與這個地域相比。中華文明(儒家文明)、印度文明、佛教文明、伊斯蘭文明、基督教文明(東正教文明)在這裡相遇。幾大文明在這裡爭鋒、衝突、融合。因此,這裡是衝突之地,也是榮譽之地。
文明的交匯與衝突並不是使該地域成為“歷史的地理樞紐”的全部。幾大文明體系在這裡落實為幾個大的國家:中國,北極熊,天竺等。除了這幾個大國外,中國的西部、西北部,還與被布熱津斯基稱作“歐亞大陸的巴爾幹”的“潛在熱點區域”相鄰。
這些“潛在熱點地區”,包括西亞和中東各國、北極熊的中亞各加盟共和國。從地緣政治角度看,這一地域將來會是極其複雜的“破碎地帶”,大國爭相在這個地域施加影響。而由於特有的地理位置,相關各方從來都認為,未來中國將是這一區域重要的潛在競爭對手。
中國面臨的地緣政治複雜xing,還不僅僅限於此。
中國除了是歐亞大陸上一個重要的陸權大國外,還是一個海洋大國。中國有一萬八千公里的海岸線,海岸線總長度位居世界第四位,自南向北,跨越寒帶、溫帶、亞熱帶三個自然地理區域。根據國際法和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中國主張的海域面積達300萬平方公里,大陸架面積居世界第五。
但長期以來,中國被認為是一個大陸國家。中華文明發源於內陸大河,因而被認為是大河文明,與西方的海洋文明相區別。海洋對於中國的地緣政治意義,長期處在隱晦不明的被忽視狀態。雖然也有一些強調海洋的言論,但是,對於海洋的地緣意義,一直沒有系統化為國家意識。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近代,從中國1840年以來的近代史來看,地緣政治中的海洋方面,構成了中國近代史的“地理樞鈕”。中國近現代歷史的程序、形態,都取決於海洋。未來中國的歷史樞鈕,也將主要取決於海洋。
把海洋因素納入中國的地緣政治考量,使中國的地緣形勢顯得更為複雜。在中國周圍分佈著m國、倭國以及東南亞諸國。如果說在中國的西部,由於“歐亞大陸巴爾幹”的存在,而凸現了中國地緣形勢的嚴峻。那麼,由於臺灣問題、由於海域劃分上與其他國家的分歧等,中國未來在東部、南部海域,形勢將更加嚴峻。
綜合考慮中國的地緣形勢,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世界上沒有第二個國家像中國這樣有著如此複雜的周邊環境。沒有一個國家周圍有著如此多的大國,沒有一個國家像中國這樣周圍分佈著那麼多複雜的民族和文化。沒有一個大國象中國這樣,周邊蘊含著這麼多動盪的種子。
這樣的環境,使中國成為未來世界的地理樞鈕。傳統的地緣政治學認為俄國、中亞、東歐是世界的“心臟地帶”,這反映著英國、德國的全球政治構想,基本上是歐洲中心世界觀的產物。在全球主義時代,真正的地理軸心,自然還在歐亞大陸,而就對於歷史的影響而論,地理的樞鈕應當在中國,它構成了連線未來兩大地緣中心的“合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