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目的是與蘇聯簽訂一個新的友好同盟條約,以維持遠東地區的和平與穩定。由於中國已經開啟了戰後重建工作,所以他還希望能夠得到蘇聯的經濟援助。①
然而,令毛澤東失望和惱怒的是,斯大林對於廢除舊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並不感興趣。這個舊條約是蘇聯在1945年召開的雅爾塔會議上與國民黨政府簽訂的。根據這個條約,外蒙古從中國分離出去,變成了蘇聯的衛星國。自從13世紀被成吉思汗征服以來,外蒙古作為中國的一部分,已經有600多年的歷史了。①
在莫斯科郊外的別墅中,毛澤東在陪同他的蘇聯官員面前大發雷霆,以表達他的憤怒。經過這以後,斯大林同意簽訂一個新條約。毛澤東專門安排了一次與蘇聯官方新聞機構——塔斯通訊社的會見,明確表示新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的談判和其他議程,如蘇聯向中國貸款問題、貿易問題和中蘇貿易協定等,是他此次蘇聯之行的首要任務。①②
1950年1月19日,周恩來抵達莫斯科,中蘇兩國會談正式開始。斯大林仍然不願放棄蘇聯二戰後在中國的任何既得利益,甚至還要求獲得中國的“治外法權”。所謂“治外法權”,是指任何在中國犯罪的蘇聯公民,都不能在中國的法院接受審判,而應該移交給蘇聯領事官員處理。這種沙文主義和帝國主義態度引起了毛澤東及其同仁的極大憤慨,而且這也不符合中蘇兩國在未來幾十年間的穩定和友好關係。①
經過長時間的談判,兩國政府於2月14日在莫斯科正式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斯大林和毛澤東出席了簽字儀式。該條約規定,如果受到第三國的侵略,雙方要互相提供援助。其他的規定還包括蘇聯對中國的經濟援助和讓步。表面上看,中文版條約將中蘇兩國形容為唇齒相依的關係,但是中國“對這個持續良久的談判結果並不十分滿意。蘇聯提供的援助非常吝嗇,而且還要求得到豐厚的回報”。①
不出所料,華盛頓對這個中蘇條約十分不滿和痛恨。3月15日,美國國務卿艾奇遜稱《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是“帝國主義控制的不祥之兆”。②他認為,蘇聯的援助難以滿足中國的需要,*領導人正在用其所謂“貪婪的新朋友”代替他們的“老朋友”。②然而,艾奇遜此番盛氣凌人的言論卻激怒了英國。英國人認為這會使中國更靠近蘇聯。②
令美國人感到沮喪的是,朝鮮戰爭的爆發使中國與蘇聯緊密地聯絡在一起。在朝鮮戰爭期間,中國政府嚴厲警告美國軍隊不得越過三八線,並向中國邊界靠近。然而,由於杜魯門總統無視中國的警告,中國參加了朝鮮戰爭。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蘇聯將在戰爭中為中國提供一定的空中支援、武器和其他裝備。
1953年9月30日,朝鮮戰爭在僵持中正式結束。這場戰爭提高了中國在蘇聯面前的地位,也迫使美國承認中國是“一個強大的獨立國家”。中國確實得到了蘇聯的支援。“這些援助儘管十分重要,但並不具有決定意義,所以北京可以名正言順地宣佈,成功地保衛了北朝鮮和中國邊境,幾乎是中國人民自己的勝利。”②在朝鮮戰爭之後,中蘇關係可以說是進入了一個外交黃金時期。
中蘇爭端(2)
1954年9月29日,蘇共領導人赫魯曉夫率團訪問北京,並於10月12日發表聯合公報。聯合公報宣佈,蘇聯在華的全部利益與特權都將歸還給中國,同時廢除恥辱的治外法權。①蘇聯還大大增加了對中國的經濟援助,包括協助建立156家工廠和提供數億盧布的長期貸款。①
在慶祝這次會談取得全面成功的時候,毛澤東問赫魯曉夫蘇聯能否幫助中國研製核武器。這使赫魯曉夫驚訝不已。赫魯曉夫勉強地告訴毛澤東,研製核武器的花費太大,像中國這樣的國家是承擔不起的。他認為,中國應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