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於是,鄭國就參加了此次盟會,重新回到齊國的陣營之中。
那麼,陳國是透過什麼樣的“關係網”拉攏過來的呢?
先看兩句《左傳》莊公二十五年傳的記載:“二十五年,春,陳女叔來聘,始結陳好也。嘉之,故不名”。到了冬天,“冬,公子友如陳”。這是前年,公元前669年,春天,陳國的大夫女叔“來聘”,就是古代想娶那家的女孩來送聘禮提親。冬天的時候,公子友(季友)到陳國去回禮。
為什麼陳國會向魯國提親?這裡面還要提到這個重要的人物季友,《史記》中記載:“季友母陳女,故亡在陳”。季友的母親是陳國國君的女兒,後來,發生“魯難”的時候,他就是逃到了陳國避難。所以,季友和陳國政府的關係是非常好的,他在其中起到了調節魯、陳兩國的關係的作用,消除了之前的誤會。
魯國採取什麼方法消除陳宣公的怨恨呢?當初,陳宣公不就是因為公子結把他的新娘扔在半道而生氣嘛,那麼,我嫁給你一個新的女人,魯國的女人不比衛國差,不僅知書達禮,面板還白皙,陳宣公就樂了,所以,陳國大夫女叔在公元前669年來送聘禮。
陳、魯兩國關係的昇華倒還不是因為“女人”,而是當時魯莊公的弟弟季友和陳國的相國原仲成了極好的朋友,賢者之間結交是很深的。《左傳》二十七年傳中有特地的記載:“‘秋,公子友如陳,葬原仲’,非禮也。原仲,季友之舊也”。秋天的時候,陳國的原仲去世了,季友私自跑到陳國奔喪,原本這種行為在當時是不合禮儀的,季友卻能冒著這樣的“非禮”去奔喪,可見兩人的關係,也可見經過誤會以後,陳魯兩國關係的親密程度。
現在把話題說回來,管仲早已經把魯國緊緊地拿下了,齊國和魯國是緊密的親戚,而陳國和魯國的關係既然那麼要好,不如就叫魯國從中調解,況且齊國和陳國並不是什麼大過節,只是有點小矛盾,也不至於去動武力來解決。所以,魯莊公就好言跟陳宣公說,齊國現在很強大,況且很“仁義”,最好別和他作對,沒有什麼好處的。
陳宣公很“識時務”,他當時已經執政26年了,人有點老了,就害怕戰爭會威脅他的地位,從他為了一個女人而殺掉自己的太子,剿滅太子的黨羽就可以知道陳宣公的年老昏庸,必然也膽小。於是,重新回到齊國的懷抱,靠著“大山”能安心地抱著女人睡覺。
幽地會盟
齊國在公元前680年第一次宣佈對中原的稱霸,13年後在幽的盟會再次確立齊國的霸主地位。原本失去的西面局勢,經過一番努力和等待之後,終於重新收了回來,齊國就像一個巨人一樣站立了起來,影子向前方延伸。
由此,我們領悟到了,雖然暫時會痛苦地失去某些東西,但只要努力,不放棄,暫時失去的東西還會重新拿回來。痛苦是短暫,勝利是永久的。這就是管仲用了十年的時間展現出來的一個信念,從公元前677年到公元前667年,整整謀劃了十年。
在幽的這次會盟之後,整個中原地區已經感受到齊國的力量再次席捲過來,已經以牢不可破之勢控制住中原的局勢,人們看到了三個大國緊密連成一條線之後的威力。原本不理解齊國為什麼要放棄的人們,開始明白管仲當初為什麼要先解決魯國問題,也看到了魯國在整個霸業中起到的作用—— 一顆不可或缺的定棋。
這個時候,身在洛陽的周王室也感受到了這股席捲整個中原地區的勢頭,周惠王就想借助它來幫助自己解決那個一直讓他頭疼的問題——衛國。於是,他先給齊桓公送了一份賀禮。
公元前677年,《左傳》中記載:“王使召伯廖賜齊侯命”。就是正式封齊桓公為管理幾乎整個周王朝秩序的長官,當時稱為侯伯,或者說九州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