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試點企業,在企業的經營發展當中的話語權增加了不少,對企業的發展肯定是很有好處的。
這些企業試點之後的情況也是比試點前好了很多。
最明顯的就是江輝曾經去修過車的首鋼了。
1979年3月,當時的首鋼主要領導聽到國企「擴權讓利」改革試點的訊息,就趕緊給首都市和冶金部領導寫報告,主動請纓,爭當改革試點企業。
這種完全符合改革精神的報告,自然立馬得到了批准。
從此首鋼開始走上了一條不一樣的道路。
全員承包丶包死基數丶確保上繳丶超包全留,欠收自補。
首鋼由此掀起一場轟轟烈烈的承包制改革。
透過化整為零,責任到人,承包制最終落到首鋼7萬餘名員工的頭上。
員工與時間賽跑,爭分奪秒搶抓生產,熱火朝天的場景在首鋼處處可見。
農業改革看小崗,工業改革看首鋼。
首鋼探索的「承包制」改革,成為當時華夏工業企業改革的一面旗幟。
率先衝破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桎梏,首鋼的改革如同往一潭死水中扔進石頭,「一石激起千層浪」。
首鋼主動試點的承包制,讓國企釋放出巨大活力,實現首鋼發展史上的騰飛,使其成為全國工業改革發展的一面旗幟。
整個80年代,全國各地每年有上萬人次來首鋼參觀學習。
改革前的首鋼沒有經營自主權。
一年要煉多少鋼丶多少鐵丶多少焦炭,全都得按照國家每年下達的生產計劃來,種類和數量是安排好的,首鋼只需要完成生產任務即可。
儘管首鋼員工數萬,當時的首鋼經理,角色卻如同組織生產的「車間主任」,手中的簽字審批權,只有800元。
超過這個數,首鋼就得向上級管理部門冶金部打報告請示。哪怕是企業要蓋一個廁所,也需國家計劃中有專項的資金。
企業吃大鍋飯,幹多幹少一個樣,幹好幹壞一個樣。
員工還能有啥積極性?
改革後就不一樣了,包產到班組丶個人了,幹多幹少收入不一樣。
大家的積極性自然不同。
如此好的機會,江輝自然不想首都汽車製造廠錯過。
特別是這種企業放權的改革,對於自己今後的一些謀劃很有好處。
所以江輝可以說是千方百計的想要推動廠裡面朝著這方面去發展。
「這種事情過去是從來沒有人做過的,我們主動的衝上去,會不會有風險?」
現在畢竟才是1978年12月,距離那些特殊的日子還不是很遠。
陳奇固然是想要搞點成績出來,但是也擔心出現什麼意外。
「我們的報告前面可以引用這一次大會的相關精神,甚至是把總師的一些話給放在前面。」
「然後再把我們的想法給提出來,當然了,我們不是隻提自己,而是提議選擇一批廠家作為試點,比如八家或者十家首都丶滬上丶津城等地的重點企業。」
「改革就是摸著石頭過河嘛,萬一我們的這個申請成功了,那麼很可能將會成為一個典型,為廠裡帶來巨大的榮譽。」
「廠領導們的眼光也會被一機部高看,到時候也許會有額外的機遇。」
江輝這麼一說,陳奇立馬就來勁了。
對他來說,自己已經是總工程師,再升就是廠長,但是難度很大。
如果有機會從首都汽車製造廠的總工程師的位置晉升到其他工廠的廠長,或者是去到部裡面的話,他的人生就變了。
陳奇有一點背景,但是也非常的有限。
如果有大功勞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