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存亡都在呂布的一念之間。
呂布先面見了孫策麾下那些忠於呂布忠於中央朝廷的人物,張昭、張紘、周泰、蔣欽、凌操、陳武等人。
張昭年輕時就以博學而非常有名氣,但他非常謙虛,自稱江東微末之士。徐州刺史陶謙慕名召他為士,被張昭拒絕。陶謙認為張昭輕視他,因此將張昭監禁,後經趙昱援救才被釋放,後來張昭隨其他難民逃到江南,經呂布的薦舉,受到孫策的重用,官拜長史和撫軍中郎將,孫策的領地上幾乎所有重要的事務都由張昭經手。為孫策打平江東做出了很大貢獻。
張昭雖然受孫策重用,但他對孫策並沒有歷史上那種忠誠,一方面是他判斷得出孫策依賴呂布過甚,呂布抓著孫策的軟肋,孫策雖然是猛虎,也是被套上鍊子的猛虎。這樣的人不足為主公,天底下只有呂布堪為主公,另一方面是張昭看到中央朝廷蒸蒸日上,統一天下指日可待,並不支援江東的割據,當然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方面,張昭曾到洛陽覲見過呂布,呂布跟他暢談三天,隨後張昭對呂布忠心無二。
呂布之前曾因為張昭在歷史試圖投降曹操而對他挺反感的。但現在呂布的地位相當於歷史上的曹操,現在看張昭就非常順眼,覺得他是一個識時務的俊傑。
江東二張裡面,張紘的名氣不如張昭,但他的才能絲毫不遜於張昭,在有些地方甚至有甚於張昭,江東孫吳政權的發展有幾個關鍵地方都是靠張紘之力。
一開始,張紘為孫策政權確定了堪與《隆中對》媲美的國策。明確了孫吳政權的發展方向。
孫策剛開始起兵時,還不敢正面提到消滅袁術。全部攻佔揚州,以及奪取劉表所據有的荊州,張紘則明確說“荊、揚可一”,即是在“收兵吳會”後,立即消滅袁術,並乘勝進攻劉表。奪取荊州,同時他還不滿意既定策劃的最後目標,僅在於建立一個割據性的地方政權,亦即孫策所說的“外籓”,而是“據長江”。攻滅異己,然後打著“匡輔漢室”的旗號,一匡天下。這個建議,有的屬於當前的,有的則是遠景,補充並發展了孫策的既定策劃,這是孫策政權建立和發展的藍圖。張紘的建議簡單明瞭,既沒有《隆中對》中所謂“復興漢室”的空洞口號,也沒有《隆中對》中那些遙遠而未必正確的戰略遠景,而是一針見血,為孫吳的發展指明瞭道路,由此可見張紘此人的遠見卓識。
張紘在出使許昌以後,促成了曹操與孫策的結親,而當孫策新亡,孫吳政權內憂外困的危局下,張紘憑藉一己之力,不但成功說服曹操放棄了對孫吳進攻的企圖,而且進一步緩和了雙方的關係。也正因為如此,孫權在後來進行的內部穩定的戰爭中,曹操一直沒有進行干涉,這從客觀上為孫權成功平定江東的叛亂、鞏固自己的地位獲得了寶貴的時間。
張紘認為秣陵“望氣者雲金陵地形有王者都邑之氣,故掘斷連岡,改名秣陵。今處所具存,地有其氣,天之所命,宜為都邑。”後來劉備到訪東吳時也認為應該把都城定在秣陵,可謂是英雄所見略同。孫權後來也實現了張紘的遺願,建都秣陵。
為了孫吳政權的穩固,張紘不但在幕後運籌帷幄,而且親臨前線獻計獻策,孫權稱呼群臣多呼其字,惟呼張昭曰張公,張紘曰東部,非常尊重二人。
張紘文筆甚好,在許都時和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見過一面。張紘稱陳琳的文章寫得好,陳琳說道:“自僕在河北,與天下隔,此間率少於文章,易為雄伯,故使僕受此過差之譚,非其實也。今景興在此,足下與子布在彼,所謂小巫見大巫,神氣盡矣。”成語“小巫見大巫”也由此而來。
張紘在這一世時被呂布薦舉給孫策,但他清楚地判斷了形勢,覺得孫策根本不可能從呂布的牽制中獨立發展起來,沒有把他的戰略想法告訴孫策。張紘既然存了促使天下儘快一統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