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68部分

以後可能學音韻,學習書法,學習寫作,這是一種比較籠統簡單的教學方式,可能同一個班的孩子,有的學的快的,可能都學習儒家經典去了,學的慢的還在背千字文呢。

現在張超卻是要求打破這種模式,分年級分班,儘量的讓一個班級的孩子都處於相同的水準,然後有針對性的教學。

原來唐人可能是讀熟了千字文,然後慢慢學寫字,而張超的新模式,卻是以學生字為主,然後去學千字文理解裡面的那些歷史地理哲學等深層次的意思。

這其實就是把教學弄的更簡單了。

要編一套這樣的六年級各科教科書張超認為挺容易的。

好比一年級學多少個生字,學會多少以內的加減法,學一些簡單的歷史故事,再學基本的書法等。

根據這些任務,從一些古代的蒙書裡節選部份,或者挑些簡單的詩歌等,最後編成一本語文書,當然不難。這本語文書就是必選課,然後三字經、千字文、上下三千年、切韻這些書,反而可以成為選修課。

一個幾歲的小孩子,認得幾百個字,能寫出幾百個字,難道這個語文課的教學任務不就很圓滿了嗎?至於三字經千字文這些,你就算真的讓他們背熟了,他們也很難真正理解其中的意義,不如做選修課。隨著以後慢慢往上升,他們學到的知識更多,當然對於許多書也會更多瞭解。

“從各種蒙學甚至是經典子集中挑選節選部份章節來編成一本語文教科書?每個年級內容不一樣?”

“就是這樣!”

“要定好教學的大綱,擬好目標,然後教學。不能就放羊式的粗放式管理,任他們自己隨便怎麼讀,這是要不得的。”

“為了保證我們的教學目的達成,我們得要適當的佈置課業,增加考試,摸清楚學生的學習進度,好讓他們都能跟上。”

教生字識寫,也教聲音韻。

現在的韻書,用的還是隋代的陸法言所作的《切韻》,這是本前代韻書的繼承和總結,也是後世唐宋韻書演變的基礎,算是韻書史上劃時代的著述了。

不過在張超看來,這種韻書其實還是有不少缺點的。

後來宋代時的廣韻算是這類書的大成了,收了兩萬多個字,註解的文字就有近二十萬個,有二百多個韻。

切韻者,就是反切者也有近四千。

韻書對於古代的讀書人來說非常重要,因為韻書就是字的讀音,一本韻書就等於是文字的讀音標準。隋唐時的韻書,都是以中原讀書音為標準的。但這個中原讀書音雖也名為洛下音,卻不是此時的洛陽話。

而是指在漢晉時的洛陽讀書音,後來胡人亂華,衣冠南渡,許多北方士人逃到南方,北方的說話發音等都受胡化影響,而當時南渡計程車人又受到了南方土著語言的影響,也一樣有改變。

隋朝時修訂切韻一書,採用的是在臨安一帶的一些南渡士人保留的語言發音,據說那是最接近以前漢魏時代讀書音的。

因此,切韻書發音標準的讀書音,其實跟正常說話區別很大,隋唐關中說的是老秦音,河南人說的是洛陽話,可卻都跟這個洛下音相差極大。

讀書人和官員們,一般都會用這讀書音交流,一般人還真聽不懂。

就有點類似後世,那些什麼精英們,平時總喜歡漢話裡夾洋腔,甚至是洋腔裡夾漢話,普通讀書少的人,真搞不懂他們說的是什麼。

反正,音韻這個東西很複雜,一般教學,為什麼都要死記硬背呢?因為太複雜,蒙生搞不懂,所以乾脆不解釋,就讓你鸚鵡學舌,等學的差不多了,那個時候才會來慢慢講韻。

說白了,韻書其實就等於是後世的拼音,但這個時候,多還是採用的反切法,這是在直切之後創出的新注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