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說起了自己參加李家考試的事情。
“我以為我起碼能考個前三的,沒料到卻只考了個第十三。”
李超往灶堂裡添了一把松針,冷灶膛不能一下子添大柴,得先燒小樹枝,最好的還是帶葉子的細些,等灶裡燒暖了,有了炭火了,再加大柴,這時火就燒的旺了。
松針很好燒,扔一把進去,火很旺。
太子配合默契的拿了幾塊小噼材放到旁邊,讓他慢慢烤著引燃。
“我回來的時候,聽你師孃說過了,你的成績是沒有水份的。十三名,這是你真實的成績。一千一百多考生,你能考個十三名,已經非常不錯了。這次考試的試題我知道,那還是我親自出的一套卷子,本來是打算留做以後給你測試用的,沒料到,你師孃直接翻出來拿著做了考題。”
承乾坐在那裡,並沒有得意之色。火光照映之下,能看到他的嘴唇上,居然已經開始長出了一點點的鬍鬚。
營養豐富,加之一直鍛鍊,太子發育的比普通的孩子要早的多。這麼點年紀,居然就已經開始冒出鬍鬚了。
“老師,你的這個考試模式非常好,如果用到朝廷科舉之中,為國取士豈不更好?為何老師之前主持科舉考試,卻從沒有向朝廷提出改革此法呢?”
李超微微一笑。
太子雖然跟著皇帝學習理政,又有東宮那麼多老師教導,但說到底,太子還只是個少年。他現在看待事情考慮問題,還沒有那麼全面。
不過太子能夠想到這些,還是讓李超挺欣慰的。
一個懂得獨立思考的太子,是一個好太子啊。
“我沒有向朝廷建議此法,是因為還不太適合。國朝初立,內外不穩,就算是改革,也是得一項一項來的。如果冒然一下子就想要把所有的不足之處都改掉,那這步子就邁的太大了,而步子邁太大,是容易扯到蛋的。”
李超不是反對改革的人。
一般來說,既然是改革,就必然是因為舊法已經不適合發展需要,這個時候與時俱進,改革新法,當然是好的。
但目的是好的,不一定就馬上就能改。
過程也是非常重要的。
李超不想跟商鞅啊,王安石他們一樣,一上來就要全面推行新法,直接喊出改革變法這些口號,這樣子做,雖然有好處,但也有壞處。
李超還是希望一樣樣來,分出輕重緩急,說句簡單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先把這些急症治了,回頭再來考慮全面調養診治。
其實皇帝李世民也是一個銳意進取的人,不合適的地方,他也一直在調整。李世民上臺之後,改動不少,但首先動手的還是兵權、人事、財稅這幾塊。可以說,李世民的目光是沒錯的,軍事、人事、財稅,也正是朝廷最重要的幾處。
掌握了這些,才能真正控制朝廷,集中大權。
從撤消行臺、總管府,設立都督府,到劃分各道,然後是朝廷在中樞分離南北衙,地方全面設立衛府,一項項,都是旨在於加強朝廷的兵權控制,現在已經沒有武德朝時軍隊掌握私人之手的情況了。
這就是進展。
人事方面也是一樣,一次次的調整,從中樞到地方,從道到州,到縣,一級級的在考核調整,最終隨著這次中書門下確立為新中樞,隨著十一位宰相的調整到位,也標誌著李世民對於朝廷人事的控制抓到了手裡。
而朝廷加緊推行均田制,推行府兵制,推行移民實邊屯田,推行分封,把諸侯的勳田永業田爵田都置換到邊疆去,也是對大唐根基之一的田地進行改革。
在均田制的基礎上,李超之前提出的兩稅法,也正是大唐田制和稅收的改革。這些改革,沒有喊什麼變法啊,改革這些大口號,都是悄悄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