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55部分

蕭宸歷來認為,迎接領導視察動輒警車開道、jiāo通管制、清理現場,出發點或許是好的,但在群眾心目中造成的影響卻很不好。它至少暴lù出這樣幾個問題:

——畏懼群眾。時下少數地方領導,嘴上常說“要與群眾打成一片”,“要當好群眾學生”。聽其言,頗為感人。而觀其行,卻是另一碼事。他們忘記了自己原本也是百姓不說,潛意識中,把老百姓看成不可隨意親近,甚至必須時刻提防的物件。內心深處不是敬畏而是畏懼群眾。走到哪裡,都覺得不踏實,唯恐遭到“不測”。何況是首長視察,自然要嚴加防範了。

——嚇唬群眾。一些地方官員、部mén領導,官當大了,無論走到哪裡,都喜歡前呼後擁、迎來送往,與舊時官員巡察搞“迴避”那一套沒有多大區別。如此這般,識趣的老百姓自然唯恐避之不及。到頭來,樣子做了,時間huā了,既沒能看到實情,更沒有聽到真話,對科學決策與推動工作等毫無裨益。對這種做派,自己樂此不疲不說,還以為上級領導也喜歡這一套。

——脫離群眾。有些地方領導,平日裡高高在上習慣了,偶爾到農村、企業或社群,名曰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實際上不過是從上一級官場到下一級官場罷了。從接待的到彙報的,從參會的到陪同的,除了個別經過“jīng挑細選”的群眾外,其餘全都是官員,平民百姓沒有幾個有機會接近領導。自己不習慣耳朵向下,也不讓上級領導聽點原汁原味的“基層聲音”。

由此蕭宸想起一則“舊聞”。1953年2月23日,在金寧視察的máo澤東,要前往中山陵晉謁。為了便於警衛,有關部mén曾打算另闢一條上山xiǎo路進入陵mén,並準備把遊覽中山陵的群眾疏散出去。máo主席得知後風趣地說:“堂堂的華夏人民共和國主席祭奠革命先輩,走xiǎo道成何體統嘛!我就要走大道。群眾是到中山陵遊覽,我們是到中山陵祭奠,有什麼理由把人家趕走?”máo主席還嚴肅地說:“你們不要把我和群眾隔開!”

都說人民是主人,幹部是公僕。如果上級領導幹部到地方考察工作,地方不惜代價、興師動眾,主人連正常的活動都受到影響不說,有時還要遭遇“清場”。這樣做,乍看起來是為了上級領導安全,實則無形中間接地損害了上級領導的形象和聲譽。道理明擺著,群眾看在眼裡,嘴上不說,心裡不悅。久而久之,群眾對上級領導怎麼會有好的口碑呢?

不錯,領導幹部,尤其是高階領導,下基層視察調研、走訪慰問,適當的保衛是必要的,無可厚非的。然而,凡事都有一定的度。一旦過度了,往往就走向問題的另一面。他一直希望那些職能部mén、地方官員轉變觀念、改進作風,不要動輒搞“清場”那一套,把上級領導推到被誤解、遭議論的“風口làng尖”上,然而這一次回到江東之後去宿豫調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時,他卻又感受了一次封疆大吏出巡的“威風”。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是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解決“三農”問題的重中之重。推進現代化農業建設,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和物質基礎。沒有農業的產業化,農業增長方式不能轉變,農民收入不能大幅增長,農村整體面貌不能出現較大改觀。因此,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必須把農業產業化作為重要任務來抓緊、抓好、抓出成效。

蕭宸回到江東的第三天,就按照省委辦的安排,帶著一批隨行人員奔赴了江東蘇北地區的宿豫。

按照一般“規矩”,省委副書記前來地級市調研,市委書記和市長肯定是要親自陪同的。但不巧的是宿豫市委書記何仇正去了吳城調研招商引資,結果沒法趕回來——蕭宸感覺他是不想故意為自己這個副書記調研趕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