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攬,加強統治。
這就像溫酒煮青蛙,老百姓看到了奔頭,卻沒有看到“水溫的變化”,不知道最後死的還是自己。
這方面便是在教育中夾帶“洗腦”系統,他們最後會發現,每一個皇帝,也就是他們費盡千辛萬苦的“石頭”,非常甘願當“石頭”,死都不想變成“金子”。
但他們卻被教育“洗腦”了,始終相信有好皇帝,有好官,厲害吧。
王揚現在要讓部落跨過第一階段,邁入新的階段,有第二階段計程車族地主階段,還有第三階段的庶族統治階段。
只不過,王揚學過歷史,看到了它們的弊端,那麼這時候,部落的路應該怎麼走?
王揚揉揉腦子,嘆了口氣:“路在何方啊……”
第四百四十六章 第三條路!
“現在要走哪條路?是進入士族地主階級,還是直接跨入庶族地主階級?”王揚喃喃。
兩條路,兩個方向,但兩個方向都不好走,畢竟王揚是個現代人,還是個文科生,歷史想不學好都難。
但他能學好歷史,不代表他一定能判斷出該走哪條路。
按照歷史發展,這會兒應該進入士族地主階級,因為歷史是一部循序漸進的文化,一口很難吃成胖子。
但士族地主階級的弊端不用說了,一樣是壟斷特權,反彈極大。
王揚估摸著自己活著的時候,還能把弊端壓住,可他哪天去和黑白無常聊天去了,那可就不好說了。
他是絕不能容忍自己辛苦建立的文明部落,在自己不在了以後,分崩離析的。
可是他又不可能解決這個弊端,這個弊端不是靠規矩舉措可以解決的,無論什麼規矩都可以鑽空子。
要解決這個辦法的,便是掌握人心,必須所有當官的人,不僅有能力,還得有高尚的品德。
德才兼備,極難!老祖宗有沒有嘗試過這類的辦法?有!
漢代就有這樣的規定,一個人要當官,首先要有德,有了德,就有了做官的資格,有了才,就可以隨時做官。
那要怎麼樣才算有德呢?就是有高尚的道德品質,首先,必須是個孝子,然後識大體,明大義。
那麼就算這個人有德,那要怎麼樣才能讓別人知道他有德呢?
漢代的辦法就是舉孝廉,讓各地的地方官推舉本地有德行的人,表彰一下他的高尚道德品質,發個榮譽證書,三好學生。
這個三好學生。就是孝廉。
然後對孝廉進行考察,有才幹的,立刻上任做官。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很好的辦法。保證所有上任的官員。既有高尚品德,又有才幹。
按照這樣的情況來看。這是一件很好的事兒嘛,這個士族地主階級的統治,對社會挺好的嘛,眼看著就要大家一起奔小康了。
但問題就出在這裡。於是大家為了孝廉這個三好學生的稱號,做官的榮譽,開始了政治秀。
不是說要孝順嗎?父親活著的時候,咱就有飯都不吃,全部留給父親吃。
沒有父親怎麼辦呢?好辦,你總有個哥哥姐姐吧,學孔融嘛。他不是讓梨嗎?咱也讓梨。
但是多用了幾次,大家總不能都讓梨吧?
沒事兒,換個法子,漢代的時候兒子大了是要分家的。
於是。弟弟就把家產一分為二,大部分給了他哥哥,大家就覺得這個弟弟很好,孝順哥哥,推薦這個弟弟去做官。
弟弟當上官以後,哥哥就找到弟弟,重新分家,這次是公平的分。
大家就不明白了,怎麼你上一次分了家拿了大好處,這次又分家,卻不拿好處了。
哥哥說:“我是為了弟弟的前程,才不惜毀掉自己的名譽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