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時間分為客觀的時間跟心理上的時間,往往我們最快樂的那一剎那,那一剎那就是永恆一樣的。不過,像平常有人說的度日如年,這種說法也不乏存在。莊子突破時間限制,為的就是提醒我們:不要在乎時間長跟短。他經常嘲笑彭祖,活了八百歲,又怎麼樣,還不是結束了?所以我們要珍惜的是,怎麼樣在短時間裡面讓我們的智慧可以得到覺悟的機會。這是第二個,時間限制的超越。
主持人:那麼對第三個限制的超越是什麼?
傅佩榮:第三個就是,談到人在世界上義、利的分辨。“義”就是該做的事,“利”就是利益。
主持人:有的人是捨生取義,有的人是見利忘義。在義、利方面,莊子的觀點又是什麼呢?
傅佩榮:他認為,兩者都要超越。我們平常說讀書人好像比較高尚,莊子認為不然。他說,一般人去追求利,每天累得要命;讀書人求名,每天也累得要命,都不好。甚至,他認為聖人也不好,聖人每天為天下人煩惱。因此,凡是你為身外之物煩惱的,都不好。可見,莊子是這種想法,他說,義、利二者都要超越。否則,你活在世界上,總是會感覺到有所不足;一旦感覺到有所不足,你就有問題了。因為人的生命來自大自然,最後迴歸於大自然,沒有不足的問題;有不足來自偏差的觀念,帶著偏差的慾望。
主持人:這一點我們今後要好好地跟大家說說,因為很多人的煩惱都是從這兒來的。那麼,第四個限制的突破是什麼?
傅佩榮:第四個就更重要了,即突破生死的限制。
主持人:要說到生死,現在每一天都有很多人要面對死神,面對病魔,這都是生死的問題在困擾著大家。莊子的基本觀點是什麼呢?
傅佩榮:他的基本的觀點是兩個字:人活著就好像“弱喪”。“弱”就是身體虛弱的弱,代表年輕的時候;“喪”就是離家出走。莊子居然把我們“現在活著”當作離家出走,那死了呢?叫做回家。這樣一想的話,好像死亡沒有那麼可怕了。
莊子何許人也(4)
主持人:過去經常會有這種比喻,人死了,說是送什麼人回老家,是不是從這兒來的?
傅佩榮:說得沒錯,我們從《莊子》裡面可以得到許多古代的成語、格言,多得不得了,所以我們學莊子的話,會覺得有很驚訝的發現。
主持人:我們基本上了解了莊子的理念會給我們帶來一些什麼,看起來莊子的東西並不是我們想象的那麼虛無縹緲,實際上它完全可以對我們的現實生活形成指導和幫助。
傅佩榮:是的。但是我們必須去除人們對莊子的兩點誤解。第一個說他是虛無主義。其實他最實在了,他就是要破解虛無主義,讓你找到一個真正實在的“道”。第二個說他是逃避主義,好像是逃避現實,不做官,也不好好賺錢養家,然後說的話往往都是一般人聽不懂,跟別人反其道而行。事實上他都不是,他反而是非常正面地去看待生命,只不過比一般人看得透徹。通常我們只看到我們要看的部分,莊子可以看到我們所不想看的,是一個事實的全部分,也就是從整體來看。所以,在《莊子》裡面可以得到人生困惑的各種啟發。我們不敢說,一定可以解決現代人的一切問題,但是至少可以說,對於很多問題,有很多不同的思考的焦點,有時轉個彎,說不定就可以想通了。
主持人:可見,莊子顯然不是一個太空人,那他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傅佩榮:前面提過,司馬遷在《史記》裡對莊子不太公平,他是位歷史學家,對於這種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