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話時,外星來客就運用超級能力,使地球上的所有電力供應中斷,用“地球停轉之日”來警告人類。八十年代初,斯皮爾伯格的《外星人》風靡世界。在這部片子裡,外星人完全成了孩子的玩伴,和他們一起生活,一起與“大人們”周旋。當然,更有“超人”那樣偉大的外星人,簡直是外星來的“大俠”,在地球上扶危濟困、鋤奸懲惡。
在《星際過客》中,作者陳浩(赤色風鈴)設計了一種“電子星人”。那是一顆沒有恆星的半金屬質行星,圍繞一顆脈衝星公轉,脈衝星強大的電磁波有規律地掃過電子星,結果就在電子星表面上感應出一個個交變電場。在這些電場的作用下,矽礦石從最原始的PN結開始,經過億萬年的漫長曆史,最終進化出了強大的智慧生物——電子星人。
由於電子星的地表充滿電流,在電子星人緊貼大地的雙腳之間便產生了一個跨步電壓,電壓推動電子流過他們的身體,然後經過一系列複雜的化學和物理反應,為他們提供生命活動所需的能量,電子星人主要就靠這個電場生存。在他們的體內還有一個蓄電器官,可存貯一定數量的電能,以備不時之需。
由於這種奇特結構,電子星人先使用電,後發現火,而且由於不缺乏能源,文明發展速度極快,成為宇宙中最強大的勢力。
第一卷:科幻講什麼? 第一編:生命與人(7…3)
第三節:外星人社會
單純從生物意義上描寫外星人,當然不是科幻作家的重點。描寫外星人社會,似乎更符合文藝作品的主流。
論及外星人社會,老舍的《貓城記》不可不提,那部佳作的核心便是塑造出一個貓人社會,以此影射當時的中國社會。貓人衰弱、自私,城市毫無規劃,人人服食“迷葉”,青少年只知道鬥老師,各種政治派別都依附於其它星球上來的人。
美國作家特里卡爾在科幻小說《變換者和三個朋友的波舞》中,描寫了一個面具籠罩下的外星人社會。在那裡,人人要戴面具生活。面具不僅是身份的象徵,而且是交流的方式。
在《月球上的第一批人》裡,威爾斯細緻地描寫了昆蟲狀態的外星人社會。在鴻篇鉅製《沙丘》中,作者赫伯特以阿拉伯文化為素材,創造了一個植根於沙漠中的“亞拉基文明”。
當然,在太空劇式的科幻小說裡,存在著形形色色的外星人社會。不過,它們多半隻是人類社會的擴充套件,沒有特色。故不在此介紹了。
第四節:“生命大同”思想
“會看門道的朋友,自然都看得出一點寓言的意味──時代在進步,人的眼界在拓寬,若干年前,張家村和李家村的結合,已經是十分嚴重的事,漸漸地楚國和趙國的結合,才會使人吃驚,再接下來,不同文化不同種的結合,也逐漸為人接受,時至今日,應該可以討論星際混血兒的心態了。”
這是倪匡寫在科幻小說《血統》前面的一段話,因為小說裡面一個重要的人物是地球人和外星人的混血兒。在外星人題材中,生命大同思想是一個重要的主題,如果不是最重要的話。
超人、神明、魔鬼……這些都包含著種族間不平等的色彩。人類和外星人之間,一定要分出高下嗎?早在五十年代,這類“眾生平等”的外星人觀念便出現在西瑪克的《中繼站》裡。在那部小說中,銀河系裡大部分智慧生物已經聯合起來,形成一個宇宙組織。人類屬於尚未開化的種類,一時半會還不能接他們加入銀河聯盟。這個聯盟便在美國的某處農村裡建立了中繼站,方便過往外星種族。一個地球農夫幸運地獲得了看守中繼站的任務。這個中繼站的長遠目的,正是引導人類進入“宇宙大同”的文明體系裡去。
到了科幻巨片《星球大戰》中,“宇宙大同”的觀念徹底建立了起來。五部“星戰”系列影片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