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電來刺激帶微笑的岡川博士,他會發生什麼反應,還設想如果有人把雷赫曼教授的內耳迷路弄破,他會有什麼反應。我也有些拿不穩究竟是我分辨顏色的能力如何,究竟我解決我的運動神經反應的七因素能力如何。我很苦惱,因為我懷疑,在我們切除彼此的大腦葉並切斷感覺脈管以前,我們在純科學意義上說來是否有權利談論我們(我是指人類)的精神生活。事實上,為了研究我們的精神生活,那就必須彼此手裡拿著手術刀來互相解剖。就我來說,為了科學的利益,我真想打碎杜布斯克教授的眼鏡,或者使代阿頓教授的禿頭內部受到電擊,然後發表一篇文章來報告他們的反應。《鯢魚之亂》167頁,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不過,那時的科幻文學主流並非反科學思潮,對科學進步的歌頌仍然佔據主要地位。這一點,從美國黃金時代科幻小說的代表作裡就可以看出。
一:反科學思潮的主流化
到了最近二十年,科幻作品裡反科學思潮的代表集中在好萊塢的科幻大片裡。雖然無論是英國、日本這樣的發達國家,還是巴基斯坦、墨西哥這樣的第三世界國家,都拍攝過自己的科幻片,但把科幻電影拍到一定水準,形成廣泛影響的,仍然只有美國科幻片。而美國科幻電影的一個潮流就是反科學。
《機器戰警》就是一個反科學影片的典型。
在著名的科幻系列片《終結者》的第二集裡,第一集那個嬌弱的女子薩納康拉變成了一個狂熱的恐怖分子。她囤積軍火,襲擊計算機公司。編導給她這些行為以一個科幻的解釋:薩納康拉從未來戰士那裡知道了人類的命運,不顧一切想阻止它的到來。但從社會意義上講,薩納康拉身上完全有著當時西方一些“綠色恐怖分子”,如卡欽斯基的影子。在《終結者》第二集裡,薩納康拉試圖刺殺計算機專家戴維斯,因為此人即將研製成功的“天網”會導致人類毀滅。面對戴維斯,薩納康拉最後心軟了,沒有開槍,但她把憤怒轉成怒罵:正是你們這些自以為有創意的人,發明了核武器。這一觀點是當時反科學思潮的重要特點。
二:深入第三世界
“在一般的觀念中,科幻小說應該是為科學唱讚歌的,但這只是中國科學主義語境下的科幻小說給人造成的印象。而在歐美的科學幻想小說中,科學卻很少是被歌頌的形象,”田松《唯科學反科學偽科學》這一概括是很準確的。不過,即使在歐美這些工業化的先驅國度裡,這一主流也是到了二次大戰以後才確定的。如今,象《龍捲風》那樣正面歌頌科學工作者獻身精神的作品已經是鳳毛麟角了。
不過,如果把全世界的科幻文學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最能突出體現其反科學傾向的,應該是第三世界的科幻作品。如果在那些尚未完成工業化的地方,科幻作品也滲透著強烈的反科學思想,豈不是更能說明它已經滲透到科幻文學的血液裡。
拉什曼隆德赫是印度科幻文學的代表人物,而《愛因斯坦第二》又是他的代表作品。這個短篇的主題,正是反思科學對人性的剝奪。“愛因斯坦第二”是印度科學家斯里尼瓦博士桑的綽號,以示其超人的天賦。象許多第三世界國家那樣,斯里尼瓦桑作為國寶級科學家,受印度政府的保護和供養。他的健康甚至要由軍方負責,身邊經常圍繞著特種兵。他的任務就是完成愛因斯坦未竟的“統一場論”研究事業。但是六十七歲那年,博士身患肺癌,無法醫治。不過為了國家榮譽,他的生死由不得自己。醫學家奇塔萊醉心於腦科學研究,利用政府不擇手段保護斯里尼瓦桑生命的態度,說服有關部門支援他進行手術,將博士的大腦取出來,靠生命維持系統存活,並繼續統一場論的研究。斯里瓦尼桑當然不願意讓自己變成實驗白鼠。但在威脅和矇騙之下,他的大腦還是與身體分了家。在科學家求知慾的支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