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接著,只見金試真猛地揮起鐵鐧,朝著木人扔去。
隨著破風聲、擊中甲片聲、木頭開裂聲和倒地聲連貫而出,眾人見到鐵鐧已經擊穿並擊倒十多步外剛立起來的套甲木人。
“這一用法,明國謂——撒手鐧!”金試真裝逼道。
後世簡中網際網路上,常有關於怛羅斯之戰的討論,常有憨批銳評大唐沒有標槍,因此導致失敗……
能信這種批話的多半是中文都學不好,常把“撒手鐧”讀成“殺手鐧”——完蛋,筆者輸入法也一次性就把“殺手鐧”打出來了……迴旋鏢了屬於是,?(???;)?=3=3=3
由於標槍槍身多為竹木製品,標槍槍頭裝在白木杆兒等長棍狀物體上也能當紅纓槍、長矛這種長柄武器用,因此在追求證據的中國史學界,由於竹木等材料無法長期儲存至出土,因此常有憨批認為中國古代和古羅馬、古馬其頓、古希臘不同,很少用標槍。
但實際上,就算不考慮那些小體矛頭可以當做標槍槍頭,就“撒手鐧”這個詞,也該知道中國古代不缺可以用於投擲的武器。它的本意就是持鐧人把有尖端的鐧撒手而出,對敵人造成極大殺傷的意思。
當然了,鐧這種武器最主要的用途還是用於砸重甲部隊“開罐”,或者是當馬上部隊在長槍、馬槊等戳中敵人後因反作用力而短時間內難以抽出時,用以自衛或欺負無長柄武器的步兵。尤其是在沒有在前端設定錐刺以犧牲破甲力來增強穿甲力的情況下,鐧更適合對付重甲單位。
然而,作為一種重武器,鐧與狼牙棒、長棍、戰錘和連枷等其他真正“重”的武器相比,自重通常不會超過五公斤。這個重量限制對於需要依靠戰馬提供動力的騎兵來說可能影響不大,但如果只靠人力揮舞,那麼在面對中國古代步人甲、西方騎士老爺們所穿的幾十斤重的重甲時,其“開罐”能力就會略顯不足。畢竟,要想打破如此厚重的盔甲,需要足夠的力量和衝擊力。
但在日本這個地方,由於他們的鎧甲——不管是學習中國扎甲的具足,還是目前 16 世紀開始學習西方板甲的南蠻胴,都存在一些問題。這些鎧甲比起原裝貨來說,不僅重量更輕,而且厚度也更薄。這讓金試真覺得,雖然鐧這種武器在破甲能力方面只能算是二流水平,但在日本的古戰場上,它仍然具有相當大的價值。畢竟,面對這樣輕薄的鎧甲,鐧的攻擊力還是能夠造成一定威脅的。
,!
原本,這類“開罐器”武器在火繩槍等熱武器興起,甲冑從西洋式板甲、中國重扎甲等向棉甲甚至無甲轉變後(不是板甲、重扎甲防不了熱武器子彈,而是扛不住熱武器子彈的衝擊力,如果換成纖維緻密的內襯鐵片的棉甲,可以藉助布纖維減少衝擊力,削弱殺傷,《康熙王朝》等清朝歷史正劇裡的八旗兵的甲冑,就是典型的棉甲),由於戰場上“鐵罐頭”的減少而退出歷史舞臺——鈍器掄圓了才能砸死棉甲或無甲人,而火槍前端加個軍刺刺刀,一刺一戳不比鈍器輕鬆?
但到現在,鐧彷彿可以在日本大規模使用火器前煥發第二春。
山本勘藏檢視了木人之後:“館主大人、五郎大人!這一下,穿透二重具足和中間木人,人體遠不如木人。此兵器,確實好!”
“堪藏大人,這鐧,花費多少?”今川義元檢視被擊打後的木人和盔甲,問道。
山本勘藏回答:“回稟館主大人,這對武器需花費的鐵料能夠打造五柄太刀,確實費料,但不費人工,頂多就是凹面和刺需要多敲,但也比普通的數打太刀省事兒,沒有刃口的要求,可以讓學徒完成。”
“如果不追求撒手鐧、投擲殺傷的話,其實刺和凹面都不需要做,弄成四稜錐形,甚至四稜柱都可以。甚至四稜柱砸起來重量更重,破甲能力更強,這樣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