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原本是沒資格打這張牌的。最有資格的是袁紹。
袁紹四世三公,有政治地位;地廣兵多,有軍事實力。如果袁紹要迎奉天子,別人是搶不過的。而且,袁紹的謀士沮授也一再向袁紹提出這個建議。可惜袁紹目光短淺志大才疏,他身邊其他一些謀士,也徒有虛名鼠目寸光。在這些短見的傢伙看來,漢王朝風雨飄搖氣數已盡,匡復漢室毫無意義。既然並不打算匡時濟世,反倒琢磨著亂中奪權,那就沒有必要把皇帝接來。把這麼個寶貝弄到身邊來,天天向他請示,事事向他匯報,實在麻煩。聽他的吧,顯得咱沒分量;不聽他的吧,說起來又算是違命,實在劃不著。袁紹自己呢,一想到獻帝是董卓擁立的,心裡就犯噁心,也就打消了這個念頭。
這實在是不折不扣的井蛙之見。要知道無論是毛玠(音介)建議曹操&ldo;奉天子以令不臣&rdo;,還是沮授建議袁紹&ldo;挾天子以令諸侯&rdo;,都並非真心要匡復早已頹圯的漢室,不過只是把獻帝當牌打罷了。只要這張牌是王牌,你管他是哪兒來的?天高固然皇帝遠,但那皇帝如果是傀儡,近一點豈不更便當,更便於操縱和控制?請示匯報、磕頭行禮當然還是要的。但只要稍微有點頭腦,就該知道那不過是走走過場而已,獻帝豈能不一一照誰?獻帝當時才十六歲,還是個孩子。先是被捏在董卓手裡,後來又被王允等人捏在手裡,從來就沒有真正掌過權。李傕(音決)、郭汜火併,在長安城裡兵戎相見,獻帝派人兩邊講和,誰也不買他的帳。可見這位堂堂天子,不要說號令天下,就連當個和事佬都當不成。這樣可憐的皇帝,到了袁紹這裡,怎麼會擺天子的譜,同袁大人過不去呢?袁紹以為遠離皇帝可以隨心所欲,為所欲為,這種思維方法,同落糙為寇佔山為王的&ldo;強人&rdo;沒什麼兩樣,哪像一個有志於天下的豪雄?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袁紹一猶豫,曹操就搶了先。他有毛玠等人出謀劃策,又有曹昭等人牽線搭橋,很快就把皇帝這張牌抓到了自己手裡。這一回輪到袁紹大跌眼鏡了:曹操迎奉獻帝遷都許昌後,不但沒有損失什麼,或受制於人,反倒撈到了不少實惠。他得到了黃河以南的大片土地,關中地區的人民也紛紛歸附。更重要的是,他撈到了一大筆政治資本,不但自己成了匡扶漢室的英雄,有了&ldo;一人之下,萬人之上&rdo;的地位,而且把所有的反對派都置於不仁不義的不利地位。從此,曹操不管是任命官吏、擴大地盤,還是討伐異己、打擊政敵,都可以用皇帝的名義,再不義也是正義的。對手們呢?則很被動。他們要反對曹操,先得擔反對皇帝的風險。即便打著&ldo;清君側&rdo;的旗號,也遠不如曹操直接用皇帝的名義下詔來得便當,來得理直氣壯。比如後來袁紹要打曹操,沮授和崔琰便都說&ldo;天子在許&rdo;,攻打許昌,&ldo;於義則違&rdo;。諸葛亮也說曹操&ldo;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rdo;。曹操捷足先登,佔了個大便宜。
袁紹後悔之餘,又想出一個補救辦法。他以許昌低濕、洛陽殘破為由,要求曹操把獻帝遷到離自己較近的鄄城(今山東省鄄城縣),試圖與曹操共享這張王牌。這可真是做夢娶媳婦,盡想好事。曹操肚子裡好笑,卻一本正經地以獻帝的名義給袁紹下了一道詔書,責備他&ldo;地廣兵多,而專自樹黨&rdo;,沒見他出師勤王,只見他不停地攻擊別人。袁紹偷雞不著蝕把米,油水沒撈到,反倒捱了一頓訓,真是渾身氣都不打一處來,卻也只好忍氣吞聲上書為自己辯解一番。袁紹無論在政治上還是在心理上都大大輸了一把。
---------------
二天才與蠢才(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