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地產開發商的孵化器則可以分享在孵企業成長的紅利。由於與在孵企業的合作關係,孵化器風投機構對於在孵企業的瞭解更充分,判斷更準確,投資回報率也更高。透過孵化集團這種方式,可以解決孵化器贏利模式的難題。
綜合美國、法國、以色列以及中國這幾個孵化器做得比較好的國家的經驗,工作室認為:孵化器作為國家科技創新體系中的關鍵環節,離不開政府的支援,在孵化器發展的歷史中,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政府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各國中央和地方政府都透過不同形式的支援,如直接資助和補貼、優惠稅收政策等,支援孵化器的建立和發展。此外還為新創企業與各種機構協作提供支援,加強企業間的交流與合作,搭建社會關係網路平臺。
但是離不開政府並不等於由政府來運作,孵化器的發展從政府主導到政企合作再到企業主導,政府逐漸從前臺到後臺,從事無鉅細到營造環境,而企業逐漸成為運營的主體。孵化企業的孵化器本身首先應該是一個企業。雖然孵化器有多種所有制形式,但企業化運作模式是孵化器發展的趨勢。孵化器採用企業化模式經營,而非一個政府的附屬機構或部門,按照市場經濟的規範界定各層組織的產權,使得產權明確。由類似董事會、監事會和專家委員會等組織對孵化器的運營進行管理,透過提供一定的綜合設施或服務,進而收取一定的費用,帶動本企業的發展。
未來的孵化器一定是採取多元化發展模式,逐步由政府主導投資模式轉向大學科研機構、大企業、民間機構和國外資本共同參與的投資模式,政府在孵化器發展的程序中主要扮演領路人的角色。未來的孵化器會越來越多地成為融合了風險投資、專業孵化服務(例如企業管理諮詢、法律顧問、會計)和房地產開發等多種功能的孵化器集團。
根本問題——孵化氛圍
經過將近四個月的研究和考察,工作室為成都教育科技園提出了一套新的發展模式,即“創業孵化社群”的戰略構想。
當我們回顧孵化器發展歷程的時候,我們不難發現,實際上對企業的孵化非常類似於對人的培養,孵化器就是他的家庭。當這個人還是一個嬰兒的時候,他需要百般呵護,需要溫床,但是當他已經成長為一個少年、一個青年的時候,他需要的天地更為廣闊。這個時候的孵化器再也不能自我封閉,自我迴圈,而應該引入社會機制和資本,在孵化器與社會之間建立起溝通的橋樑,使得在孵企業能夠順利走向社會,最後在真實的風浪中鍛鍊生存能力。
孵化的最高境界實際上是社會孵化,孵化器的最高境界不是這個有形的“器”,而是要形成一種無形的“場”。所以安納利·薩克森寧教授在《矽谷優勢》中總結“矽谷持續的優勢來自多種因素,而遠不是任何個人或單個公司。更確切地說,矽谷的優勢來自其整體環境——創新與創業精神的棲息地。這個棲息地隨時間自我發展,隨著一代又一代新興企業與新技術的成長而成長”,他並非是在故弄玄虛,也並非非要強調文化不可,而是事實上就是如此!
所謂“開放型的生產結構、人才的自由流動、鼓勵創業精神的文化、優秀的人才儲備和適於籌資的通道”,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矽谷人可以穿著T恤和牛仔褲去上班,矽谷人不會朝九晚五,矽谷人通常在咖啡吧裡交流新的想法,矽谷人在車庫裡就可以創業,矽谷人追求成功,把失敗也看作平常事……”這裡創業的門檻很低,創業的成本很低,創業風險很低,創業失敗的代價也很低,這裡信奉小的就是美的,這裡小公司受到鼓勵,而不會被大鱷擠得沒有空間。
我們所謂的“創業孵化社群”,最根本的目的也是在打造這樣一種氛圍。從孵化器到孵化社群,不只是空間形態的改變,更是孵化理念的改變。從辦公園區,到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