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部分

土圍子原來是一戶大地主的莊園,現在屬於公社的直屬單位。一條五十米寬的人工運河由北向南筆直而來,蜿蜒向西南而去,是新開發大油田的引水工程,一條東西向的國防公路與運河在此交叉,土圍子就座落在緊鄰交叉處的右前方。土圍子是那一帶方圓數百里少見的建築景觀,是由約三、四丈高半米見厚的高牆呈長方形狀圍成,四個角上的碉堡還設有槍眼,當年有看家護院的家丁,很是風光。高牆的製作使用的是仿古技術,土炒熟後堆積夯實,十分堅固,後來居民常用牆上殘存土塊搬回家砸碎後墊地。土圍子內分成坐北朝南兩排房屋,後排分兩組,每組十餘間,前排則分為三組,每組幾間,外邊還有零星房屋,隊部設在外圍,只有七戶常駐家庭。因村莊太小沒有設學校,孩子們需要到就近的大榆樹村去上學。最為遺憾的是土圍子沒有通電。這裡的住戶集中,有二、三戶sd人,又有公社輪流下派的幹部家庭,還有公社因種種原因臨時安排的過渡戶。吳勞模家遷居此處不久,公社供銷社因常常丟失東西又找公社領導把老吳要去打更。這時的吳亮已經長大成人,特別能幹,不但挑起了家庭的大梁,而且也得到領導的欣賞培養,很快成為土圍子的領導成員,他一上任就著手解決土圍子的通電問題,很受群眾的擁戴。

正逢六十年代中期知識分子上山下鄉運動已經展開,土圍子被選定為縣裡的知青點,很多縣裡幹部的子弟被安排到這裡,在後排房屋中劃出幾間分出男女安排飲食居住。住戶與知青的密切交往形成農民與知識青年親切互動的人文景觀。知青把讀書人的朝氣和外面世界的資訊帶入到小屯的生活,很快與村民生活融為一體,透過勞動和生活的密切接觸,在不知不覺之中影響著提升著這裡的人們,這裡的人們也在改造著知青,有的知青開始在這裡成家立業,男女知青之間結為伴侶,有的與當地村民結親,他們實實在在地紮下根來。小屯由於一批又一批知青的到來,頓時熱鬧非凡,注入了文化活力和朝氣,農村稀少的書籍、板報、歌聲植入小屯的生活中,屯人自覺不自覺地接受著文化啟蒙,成為屯人一大幸事樂事,影片下鄉常常先睹為快,吸引周圍村民前來觀看,被周圍村民叫做知青村、文化屯。本來比鄰咫尺便是國道,緊鄰又有油田引水工程,與國道成十字交叉,給小屯注入了靈氣活性,小河邊、公路旁很自然發生了一些愛情故事。因來這裡的知青大多是縣裡領導幹部的子女,自然有政治敏感力。吳亮本來就是有頭腦肯上進能吃苦的青年,肩負家庭重擔負起小屯領導責任,與知青打成一片。知青們不斷帶來農村屬於非常稀缺的文化書籍,特別是很受青年人喜愛的小說。吳亮經常把知青讀過的小說帶回家中閱讀,也使弟弟們有了難得的讀到小說的機會,成為有利於孩子們成長的少有機緣,能夠直接受到層次較高而且十分活躍文化氛圍的薰染。知青們也常到吳亮家聚會交談,有的知青為自己的命運不濟談到,一個人趕上社會轉彎的時刻,只能隨彎就彎,是無可奈何的事。這個時期,吳勞模的家境開始全面好轉。

這時,吳勞模因單位伙食好,活又清閒,人也正值壯年,身體恢復很好,離家又近,晚上打更,白天回家侍弄自留地,老二當兵,老三已成家庭棟樑,成長為思維活躍、很有主見、好交好為的帶頭人。老四小學畢業即在村裡放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