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通的多,心神具備者少之又少。心、力一致的少,心、力脫節的多,心發而力不至者多。心發力不至,自然難收,留下人生遺憾。
發心也有妄心惡念,即便顏面有損也要及時收心。心機大開,心性自明,心路暢通,再無阻滯,喜悅異常,心障盡除。
吳為曾經感受發心發力的事實,真正有過得益於發心,如今更是如此。發心悟學術,他以為搞學術清淨,至少寫篇文章想發表不必領導簽字同事投票,想寫文章,一寫即成,是他一生受益最大之處。對他來說,有心史可證的,那時年輕心願強總想在大期刊上發文章,屢投不中,後來他想,自己能貢獻給社會已經竭盡所能,躺在九泉之下也能心安了,以此收心,他心也的確為安。面對許多比他年齡還小的男女同事提前退出工作崗位,他發心發願應該告訴人們一些什麼,經過一番晝夜兼程的努力,成為樂業教育的主講。後來幸遇提拔機會,他擔心干擾悟學,有人開導這樣更加有助於學術,條件方便接觸人事多了題材自然也多了資訊量大了位置變了視野開闊,更容易寫出文章。
吳為回思自己的過去,小心小願因一人一事發心發願的,可以隨發隨收,得心應手;中心中願的,發易收難,大心大願的,難發難收,更不知如何收心。文章也有虎頭蛇尾,男女情事亦然。開始海誓山盟、海枯石爛,後來草草了之,如同陌路生人,翻臉成仇人。
吳為經常感受發心發力的心裡事實,想寫文章一寫即成,真正有過發心如願的體悟,感悟頗深。發心做一件事,做一日幾日事成收心,再發心再做,如此發心收心感覺心累,便想如何省心,省心的法門便是發一次心一做幾年十幾年,那樣的心也難發,心一旦發了又難收,發心難收心亦難,則心難安。這才使他意識到,發心收心是人間最難掌控之事。
吳為注意到,佛經裡講發心,卻沒讀到講收心,也沒聽到哪位法師講過如何收心。求清淨心,心清淨才容易發心發大心。這是發大心的法門。心不淨則心難發,心本身成為負擔,為心所累。
發心純粹是自己的事情,別人不可代勞。如果人心不發,即便基督復活、釋迦摩尼轉世也是無奈。
深得發心收心玄機的吳為,突然發心,何不讓嬌妹回心轉意,勸其在家修行。吳為恨自己沒有起死回生的神力,讓已經離別人世的知己重返人間,好傾心一述。面對人間的紅顏知己嬌妹,總是心有不甘,已經超出男女情愛大防,生出前所未有大心大願,發心使她回返俗界。他知道,世俗中人想成佛,修成清淨心,俗念成了必須破的心障,如今的嬌妹想再還俗,清淨心反而成了還俗的心障。他想象如同鄰居串門一般過得去回得來,那要靠何等的心願心力才能把她拉回來。心知這樣的事情勉強不得。宋柔說他長了一張巧八哥的嘴,但對嬌妹如何才能說得動,使她發心回到俗界。沒想到,事情出乎意料的順利,吳為只說了一句話,小乘度己,大乘度己更度人。嬌妹立刻意識到自己心機的狹隘,遂發心在俗間修行。吳為又說,人如果掌握了發心收心的法門,進入收發自如的境界,則僧界俗界亦可進出自如。(未完待續)
第三一三章 吳為式的發心之法
擁有樂商等於掌握心悅智慧的吳為,使他在心性收發方面達到收發自如的境界。
他自我總結道,樂中求進就是一種發心方法,也是一種自我發心的能力。在郭振眼中的吳為,是一個真正的知識分子。郭振曾經如此描寫吳為,知識分子有許多定義,我比較贊同這種見解,不只是有學識的腦力勞動者,更重要的是對國家、對民族、對真理具有使命感、責任感和獻身精神的腦力勞動者。吳為多年來從事學術研究,其動力來源於他的興趣、他的愛好、他對真理的執著追求,沒有人給他佈置課題,沒有必須完成的科研任務,也沒有名利的誘惑,一切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