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會又說“有外力物體才能運動”,結果都是錯誤的,讓伽利略、牛頓什麼的批得灰溜溜地。但我們也沒有將亞里士多德叫成“亞里士缺德”,他在科學史上仍然被人們所尊重。所以對待葛洪,我們也要寬容一下吧。
人淡如菊--陶淵明(1)
菊者,花中之隱逸者也,而陶公,人中之隱逸者也。原來讀陶公之詩,但覺清氣逼人,現在懂得了道家所奉行的道理,才明白陶淵明的所行所為多有道家風範。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應該是大家很早就熟知的句子。文人們賦詩寫菊,大多要拉扯上“東籬”和陶淵明,陶淵明和菊已密不可分。菊者,花中之隱逸者也,而陶公,人中之隱逸者也。原來讀陶公之詩,但覺清氣逼人,現在懂得了道家所奉行的道理,才明白陶淵明的所行所為多有道家風範。
陶淵明也是名門之後,他是晉朝時的名將陶侃的曾孫,陶侃曾立下大功,位極人臣。一生執掌兵權41年,最後活到七十六歲善終。唯一遺憾的是,陶侃當時沒有實行計劃生育,結果他一共有十七個兒子,還有十幾個女兒。陶侃死後,這些兒子,亂爭他的爵位,相互殘殺,整個家族很快就衰敗了。
陶淵明的爺爺陶茂,是陶侃的第七個兒子,官至武昌太守。等到陶淵明爸爸這一代,家道就很貧寒了。陶淵明的爸爸叫做陶逸,雖然也做過太守,但是陶淵明八歲時,父親就去世了,於是早年的陶淵明家裡比較貧寒。說來對幼年陶淵明影響非常大的倒是他的姥爺孟嘉。孟嘉是陶侃的女婿,娶了陶侃的第十個女兒,而孟嘉的第四個女兒又嫁給了陶逸,生了陶淵明,兩家這叫做姑舅連親。
陶淵明因為早早失去了父親,因此就曾長期在孟嘉家裡過日子。孟嘉是當時一代名士,像“孟嘉落帽”等典故就出於他的故事。孟嘉好酒任意,大有竹林七賢之風。所以陶淵明後來行為深受其影響,在外祖父的家時,陶淵明也讀了不少書,當時社會風氣,《莊》、《老》為最時髦的著作,因此陶淵明自小就精讀了道家的書籍,陶淵明後來在詩中說:“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當非泛泛之語。
但是早年的陶淵明並非一開始就是樂於隱居山林的,他曾“三起三落”——三次出仕,又三次主動辭官。大家最為熟知的就是最後這一次,他的叔父陶逵介紹他任彭澤縣令。當時做縣令有這樣的福利待遇:在任職期間分給三百畝公田,所有權歸國家,地裡的收入歸個人。陶淵明一到任,就命人全部種成高粱,大家都聽得一愣,這麼好的三百畝良田不種稻子都種成高粱做什麼啊?原來陶淵明有自己的打算:陶淵明好酒如命,他想都種成高粱到時候好釀酒喝。這時陶夫人聽到了,心想好容易有了這麼一大塊地,到頭來都讓老陶變成純糧食酒喝了,那怎麼成?於是堅決和老陶爭執,老陶最後稍稍做了一點讓步,分出六分之一的土地(五十畝)來種稻子,其餘的還是統統種上了高粱。不過陶夫人要是知道以後的事情,也就不和他爭了,倒不如賣個人情與他,因為老陶這官只做了八十一天,種的無論是高粱還是稻子,都是一茬也沒有收過。洪邁在《容齋隨筆》中曾為之感嘆道:“然仲秋至冬,在官八十餘日,即自免去職。所謂秫秔,蓋未嘗得顆粒到口也,悲夫!”
說來陶淵明生來就不是做官的性格,正所謂“拜迎長官心欲碎,鞭撻黎庶令人悲”,雖然李鴻章曾說過,舉凡天下最容易的事情便是做官,倘使一個人連官也不會做,那就太不中用了。但是做官就像練《葵花寶典》一樣,第一步首先要閹掉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