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佩特…施泰德的英語也不算流利,但要說起中文,全場都未必有幾個人能聽懂。
華騰汽車集團這邊至少有4位高階合夥人精通外語,都擁有在海外留學的經,其中的馬曉華還精通德語,90年代赴德留學,後來任職於賓士集團,前幾年還是拿的歐盟護照……放棄中國國籍很容易,再想拿回來就真的很難了,為了子女,馬曉華花了不小的精力,最後是徐騰親自介入才幫他搞定這件事。
這種事對馬曉華這位華騰汽車集團的技術總監而言,只能說是青年時代的幼稚,其實同期選擇留在德國的同學,包括清華的那一批校友,真正混到他這個位置的人不多,有幾位只是在廠裡做工人。
華騰汽車集團的中國夢之隊,核心層都是陳志辛帶出來的人,馬曉華這邊則是徐騰親自做主挖回來的賓士技術團隊,相對其他幾位創業人員出身的資深高階合夥人,資肯定算淺的。
這也是徐騰在選擇新的ceo人選時,最終沒有選定馬曉華的原因之一,另一個原因當然是對財務工作缺乏經驗。
至於施泰德說的奧迪在國內的合資公司和經銷商問題,確實是比較複雜,奧迪的合資廠是中汽集團的臺柱子,徐騰此前在首都期間,和中汽集團的領導層談過,奧迪暫時還是交給合資廠生產,最終逐步由華銀財團買下合資企業的所有股權。
這一點,中汽集團沒有意見,有意見的地方是完全買下所有股權的時間週期,以及經銷商體系的問題。
國內的奧迪經銷商體系一直隸屬於中汽,大眾集團一直有意將奧迪分出一部分車型和滬汽集團合作,結果就因為中汽指使經銷商逼宮,導致這件事不了了之。
這幾年,大眾集團和中汽集團在奧迪的合作上也是屢生齟齬,原因非常複雜。
華銀財團接手奧迪後,對大眾集團也是一個解脫,輕鬆轉身,選擇和滬汽、東汽、華騰、長安合作,預計在五年內,將合資產能都轉移到長江經濟帶。
事實勝於雄辯,在國內的汽車產業上,曾經的老大哥掉隊了,無論是採購、生產、成本、質量和人事的管理,還是賴以生存的銷售管控,以及自主車型的研發都跟不上形勢的變化,從轎車到卡車,都在陷入一個艱難的掙扎期。
華騰汽車對於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就是一個很厲害的鰱魚效應,而且不是寶利那種小鯰魚,基本都快成鯊魚效應了,最早和華騰汽車合作的國內巨頭車企就是中汽,但是,隨著長江經濟帶戰略的實施與成型,無法南下建廠,零配件和採購體系又自成一體的中汽就陷入了困境。
這個事情怎麼說呢,國企有國企的難處吧!
以滬汽、東汽、長安三大車企為例,除了車橋和發動機這些基礎配套廠,其餘的配套廠基本都和華騰汽車、中騰集團整合了,這些事其實並不是三大車企可以輕易決定,有大政策層面的准許,有各省政府的支援和理解,這些事才能順利的推進。
中汽做不到啊。
它的領導層也知道大局勢變得太快,國內六大車企,四家在長江經濟帶完成了體系性的大改革,集體輕鬆上陣,廣汽則從一開始就沒有這種負擔,也能跟著跑,最後就剩下它一家獨木支撐老舊的北方汽車工業體系。
中汽和北汽還合不來,無法整合中低端的產能。
5月份,徐騰在首都和中汽集團的幾位領導面對面的談過,他們也沒什麼辦法,撐一天是一天,徐騰也說的很清楚,經銷商這一塊,你們就別折騰了,鬧出事別怪我。
他不是滬汽,他在國內要是正部級企業領導的待遇和影響力,滬汽那邊充其量就是一個正廳級,級別差距還是很大的,他真要奮力一搏,搞不好會讓中汽集團徹底丟光手裡的籌碼。
對華騰汽車集團而言,搞不定奧迪在國內的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