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部分

別推崇陸志韋先生的鎮定,由於他在最緊急的時期,坐鎮貝公樓,使全校師生打成一片,渡過了難關”。

馮友蘭後來回憶,認為自己當時不走的理由有三:其一,“我是中國人,不管哪一個黨執政,只要能把中國搞好,我都擁護”;其二,“中國好比有兩個兒子,大的是國民黨,二的是共產黨,大的把中國搞糟了,應該讓二的試一試”;其三,“我想,我是專家、學者,在舊社會中,在政治上,專家、學者是附屬於帝王、資本家的。到‘社會主義’社會中,他們就更升一級,豈不也好。我之所以在解放時沒有走,主要是由於對於國民黨反動派的失望,並不是由於對共產黨的歡迎”。

。 想看書來

周恩來託我來看您(3)

馮友蘭的思想在當時許多知識分子中很有代表性,絕大多數北平的專家學者選擇留在了新中國。1949年初夏,周恩來受黨中央委託,舉行了一次招待會,邀請各高校的教授和民主人士參加。會前,周恩來聽了劉仁關於高校人才情況的彙報。周恩來十分高興,對劉仁說:“你把教授們都留下來了,一個也不肯給蔣介石,難怪有人說你叫‘留人’(劉仁諧音)呀!”

北平和平解放了。舊的時代即將結束,新的時代行將開始。此後的歷史發展仍然不是直線的,而是仍會有很多曲折。但是,歷史發展的大方向只有一個。歷史已經證明了,而且還將繼續證明,58年前,誰的選擇更正確一些。

(本文寫作參考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戰史》、《在迎接解放的日子裡》、《走出硝煙》、《見證北京(1919—2004)》、《梁思成的山河歲月》、《傅作義傳》、《胡適傳》等書籍,特此致謝)

北京地鐵誕生記(1)

黃加佳

2007年10月初,北京地鐵5號線通車。這條地鐵,南起豐臺宋家莊,北至昌平太平莊北,縱貫京城南北。

對於這一天,無數生活在地鐵沿線新小區裡的上班族們翹首以盼。這條地鐵將使他們擺脫堵車之苦,而享受到準時、高效的地下交通之便。

與此同時,地鐵機場線、10號線、奧運支線、4號線,也正以每天十幾米的速度在北京地下掘進著。2009年,北京將編織出一張四通八達的地下交通網。

在北京日益成為一座“地鐵上的城市”的今天,大概已經很少有人知道,北京的第一條地鐵,也是新中國第一條地鐵,最初是如何誕生的……

“如果為了交通,只要買200輛公共汽車”

1953年9月,一份名為《改建與擴建北京市規劃草案要點》的報告,擺在中央決策層的面前。這份具有北京城市總體規劃意味的《草案要點》,是在北京市委領導下,由國內和蘇聯著名城市規劃建設專家共同完成的。

它不但對北京城市的規模、政治經濟定位和今後的發展走向做了規劃,而且明確提出“為了提供城市居民以最便利、最經濟的交通工具,特別是為了適應國防的需要,必須及早籌劃地下鐵道的建設”。

從當時的交通狀況看,籌建地鐵是一個相當奢侈的決定。建國初,北京常住人口還不到300萬人,機動車也僅有5000多輛。大街上人多車少,人們出行多是步行或乘人力車,連乘公共汽車的人都是少數。而且,修地鐵投資大、技術要求高,對於新生的共和國來說,其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這些現實問題,中央當然清楚。那麼,為什麼還要在這時籌建地鐵呢?據當年的地鐵籌備處總工程師謝仁德回憶,周恩來總理曾一語道破:“北京修建地鐵,完全是為了備戰。如果為了交通,只要買200輛公共汽車,就能解決。”

1950年6月,建國剛剛半年的新中國,被迫捲入朝鮮戰爭。與此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