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心裡不舒服。
後宮裡頭沒了內應,內閣之中又有王鰲掣肘,現在的楊廷和實在有那麼點兒悲劇。
嘉靖今日顯得格外的精神,叫了百官平身,代張太后承了百官的情,隨即咳嗽一聲,道:“朕近來很高興,宮裡呢,是母后的生辰,朝廷呢,近來吏治又有了好轉,江南那邊將士用命,倭寇苟延殘喘,滅亡只在即日。如今國泰民安,已顯中興之兆,這皆賴的是祖宗保佑,眾卿奮命哪。今日雖是太后生辰,不過朝議不可廢,眾卿有何事要奏嗎?”
“陛下,臣有一事要奏。”站出來的,乃是福建科道御使。
他皺眉道:“微臣聽說,福建、浙江一帶,官軍屢屢大捷。倭寇聞風喪膽,可是前幾日。浙江巡撫又派了人來朝中催糧,說要定倭寇。非加糧餉十五萬,犒勞三軍,才可一鼓而定。微臣私以為,既是倭寇已是窮途末路,為何還要大面積的加餉,莫不是江南那邊有什麼變故?”
這位御使叫蔣彪,乃是楊廷和的門生。
先前嘉靖還說有了中興之兆,這個蔣彪竟是如此沒有眼色,直接懷疑江南那邊的捷報有問題。這等於是**裸地打了嘉靖的臉。
嘉靖的臉色果然有些掛不住了,他看了王鰲一眼,又看楊廷和一眼,隨即冷笑道:“將士們辛苦,犒勞一下也是情有可原,況且雖然捷報不斷,可是浙江巡撫的奏書卻是說,倭寇退居海盜,以此為跳板。負隅頑抗,官軍要破敵,卻還需半年之功,這是情有可原的事。言官固然是風聞奏事,可是全憑想當然就大放厥詞,爾需慎之戒之。”
蔣彪倒也無話。道了一句微臣萬死,便退到一邊。
楊廷和趁機道:“既然倭寇彈指即滅。那麼陛下平倭大計之中設江南總督,總督平倭事宜之事。是否繼續進行?”
這又是個難題,現在江南的情況不錯,那麼設立總督府,都督平倭事的主意顯然就顯得有些雞肋了,這個江南總督,是設呢,還是不設呢?假若設立,現在看來是殺雞用牛刀,可要是不設,對嘉靖來說,這是他第一次親自擬定出來的大策,而且已經公佈天下,顯得有點面子擱不下。
當然,假若大家都當作這件事沒有發生,嘉靖顯然對這江南總督沒多大興趣了,最後銷聲匿跡就好了,只要能有大捷就好。
可問題在於,楊廷和是哪壺不開提哪壺,嘉靖若是搖頭說個不字,似乎也欠妥當。
嘉靖只得微笑道:“倭寇源源不斷,固然是有官軍威懾,可是他們依託海島,一時之間也難以剿滅,不徹除倭患,朕終究心中難安,只是總督一職,誰可擔當?”
總督這東西雖然早已有之,也不是常設,一般都是以尚書的身份下放到地方暫代總督,把事情解決之後,就召回京師來。江南總督職責重大,可不是開玩笑的,問題在於,派誰去才好?
既然要派人,那麼首先級別一定不能低,這個人必定要是尚書、學士級別的人,一般的什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之類,顯然還不夠資格,當然,部堂裡的侍郎加為尚書,兼總督一職也不是不可以。
可是眼下朝廷裡有這個級別的只有這麼點人,掐著手指頭都能數得過來,派誰去好呢?
南京的那些尚書,那是別想了,這些本來就是失敗品,提出來肯定會招致反對,而京師的這些安安分分地呆在京師舒服得很,誰願意去江南?都說平倭,都說倭寇即日就要滅亡,天知道要滅到什麼時候,若是人家倭寇老是原地滿血復活,你這餘生莫非都要耗在那上頭。
大家都不吭聲了,尤其是那些夠了級別的,個個聳拉著頭,充耳不聞。
楊廷和微微一笑,道:“老臣倒是有個人選。”
嘉靖頓時打起精神,道:“愛卿但言無妨。”
楊廷和道:“翰林侍讀學士李時,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