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和生活的希望,於是各個道派就隨所處的時代應運而生了。一言以蔽之——“國將興,問於民,國將亡,問於神”。
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鉅鹿人張角(現在的河北寧晉縣)借“太平道”之名在魏郡起兵反漢,利用太平道發動了規模巨大的黃巾起義,而張天師的後裔——張修也領導一支五斗米道在漢中加以響應,至於零零散散,各宗各派則不計其數,難以盡述。
張角本是普通一學子,為避亂世而隱於深山採藥為生;後來機緣巧合下偶遇奇人,得傳天書,既而通曉醫理,學會了扶乩批命的手段,也掌握了朝真降聖的神通。從此他三分顏色上大紅,自稱有天神庇佑,能治百病、化千劫,自詡一代宗師。更派遣其八大弟子以傳道名義去各地挽救困苦民眾。由於當時醫療知識匱乏,兼之民不聊生,給個窩頭就能將你當神仙供奉。所以張角的舉措果然爭取到大量民眾支援,組織規模迅速膨脹到以數十萬人計,其發展速度之快之猛,比現代的“*”、“億霖”種種也有過之而無不及。
從此張角再不滿足於小小的道教宗主身份,認為推翻腐朽漢朝的時機已到,“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秘密派人與朝廷官宦勾結,準備內應。並將自己組織改稱為“黃天泰平”——又稱“太平道”,自封“大賢良師”、“天公將軍”,封其弟張寶為“地公將軍”,弟張梁為“人公將軍”,以“天地人”三才自居,蓄謀起事。
經過幾番準備,早已按奈不住的張角,在中平元年三月甲子興兵誓師,天下三十六萬太平道信徒隨之響應,義軍燔燒郡縣,殺害長吏,舉國震驚。
由於太平道信眾多配戴黃巾,故此史稱此次起義為“黃巾之亂”,義軍被稱為“黃巾軍”;加之黃巾軍是農民起義軍,反對的是“土豪劣紳”,所以封建歷史提及他們都以“賊”字概之,起義軍參與者又叫——“黃巾賊”。
起義迅速席捲全國,佔領的漢朝土地幾近國土1/3,樂觀輕敵的態度在起義軍中蔓延。但此刻的義軍將領們,卻忽略了至關重要一點,那就是起義開始順利,並不代表一直也會順利下去。
漢朝政府雖腐朽透頂,也畢竟統治了中國長達四百年之久,所謂“爛船也有三分釘”。獲悉張角造反,遂派遣車騎將軍皇甫嵩、中郎將硃俊*逆賊張角,*部隊出動了。
而此刻的孫堅,雖然依舊在那小小的縣丞位置上停止不動,但他卻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機會來了。
伴隨著孫堅為官漸久,他逐漸掌握了“豬頭該送進誰的廟門”,明白仕途一路走的主要不是政績,而是關係。於是乎孫堅開始在上下運動,在朝廷內已形成自己的人脈,在社會上組織自己的小圈子。而這時參與討賊的右中郎將硃俊,正是他重金結交的人脈之一。
趁黃巾亂起,硃俊表奏孫堅為佐軍司馬,參與軍事。他這樣做的目的有二:一是過去的官員多少要點臉,光拿錢不辦事始終過意不去;二是他深知孫堅勇猛非凡,與他一起*黃巾軍就如同多了座為自己撐腰的大山。
機會總是青睞有準備者。
而對於這次機會,孫堅可真是下足了本錢。不單在下邳的孫氏子弟和社會上結交的哥們弟兄一個沒落,就連附近的商旅護衛與淮、泗地方上現役軍人也讓他強拉來不少。短短數日間,已然組織上千人的私人軍隊。在跟隨硃俊作戰時,孫堅正是憑藉這支私兵所向無前,無往不利。
殘酷的戰爭開始了。就本質而言,人類與禽獸是沒有任何區別的,不是你去吃了對方,就是讓對方來吃了你,怕死的最後下場只有死,戰場上尤其如此。
孫堅作戰勇悍異常,常置生死於度外。一次他乘勝追敵,單騎深入,不想遭遇伏擊作戰失利,受傷墮馬倒臥於草中。當時,軍眾分散,不知他在什麼地方,甚至有些部下認為他已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