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平均下來一個村子大概有300人左右,全部16個村子下來,大概有5000人左右。
不算大有鄉鎮其他的村,光是這五千百姓,如果陳山河能鞏固下來的話,也就是把這16個把土地發放下去的自然村給鞏固住,作為自己的根據地。
那麼光靠這些村民的產出就可以養活200人左右的完全脫產的作戰部隊。
如果,百姓再承擔多一點,甚至可以養出三到四百的完全脫產的作戰部隊。
當然這個演算法是當年他老人家在陝甘寧邊區做過調研之後得出的演算法,那個地方普遍就是比較窮,種的是小米,以及其他一些產量極低的作物。
而現在,陳山河想推廣自己從未來70年後帶來的玉米良種。
他知道,任何時候打仗都是打經濟或者打糧食,沒有糧食你就算武器再厲害也不行。
而現在這個年代,之所以制約抗日力量的有很大一部分更是因為糧食。
其實,玉米,一直以來都是一種很好的糧食。
不挑地。
對水的需求也不算是太大。
只要不是太過乾旱,就算是稍微有點旱,那勤快一點,挑水去澆上幾次,還是有收成的。
而且種玉米甚至還可以肥地。
如果摻雜上黃豆的話。
這對於只是單一種植的百姓來說,如果真的把能把良種玉米給推廣開,把黃豆和玉米混合的模式種在地裡可以相得益彰,增加產量,並且提高我國軍民的抗日糧食儲備。
用最簡單的話來說,就是有更多的糧食可以支撐得起更多的脫產軍人。
這才是陳山河最想幹的事情。
自己從未來帶回來的那一麻袋玉米種子,他當初以為只有100來斤,沒想到只有200來斤。
他當時壓根就沒覺得有多重。
按一畝地用5斤玉米種子的數量算,這起碼能種40畝。
按照,這一款玉米種子畝產2000斤以上的條件,這可能有肥料的問題,如果沒有肥料的話可能產量會少一些。
但玉米本身,在農家肥充足的情況下,對於化學肥料的需求並不是很大。
就算沒有化學肥料,1000多斤的畝產量還是有的,如果再加上黃豆的話,畝產量也比現在這個年代畝產普遍100斤左右要強太多了。
最重要的是種玉米可以使用坡地山地,當然如果有良田那就更好了。
抗戰時期山西人種的小米小麥,紅薯,產量都不高,平均來說畝產量在50~120公斤左右。
這個時期不要說土豆,這個時期的土豆非常小,結出來的土豆薯子,跟手指頭腳趾頭差不多大。
因為種子一直以來有毒退化,導致個頭越來越小,越來越小。
所以,土豆一開始剛傳入我國是很有地位的,那都是主糧的地位。
結果隨著土地上土豆的薯毒越來越多,土豆的產量已經從剛開始的清初時候的主糧地位,一直慢慢降到蔬菜的地位,然後降到水果的地位,最後降到花卉的地位。
能夠把土豆種出兩三個手指那麼大的,那都是有秘訣的,很少人會。
不過雖然少,但真的還是有人會。
在河北一帶地區,有一個村子會種那種大個兩指寬甚至三指寬的土豆,據說這種技術傳男不傳女。
這就是當時制約了抗日力量的重要的因素,糧食產量。
陳山河的系統,也就是那個資料面板在前段時間終於出了任務,要求他建立一個根據地,而且是一個牢固的根據地。
在系統給他輸入的資訊當中,讓他知道。
一個根據地必須要具備三個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