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了那麼久、並且下了無數工夫的孫鈺應該更容易被說服才對。
或許他已經準備好和自己一起前往福建了也說不定,想到這裡陳文不免有些沾沾自喜,他已經做好了聆聽孫鈺同學表忠心的準備了。
“今天一早,我已經把這些話彙報給王經略和王副憲了,二位上官對陳兄的才具頗為欣賞。”
此言一出,陳文如墮冰窖。
中國古代託了孔老爺子的福在識字率上一向比其他地區要高出很多,甚至工業革命後的英國也一度被中國在識字率上碾壓,但是中國古代那巔峰時期不超過百分之三十的識字率和現代動輒百分之九十幾的識字率相比,還是和渣渣一般。
在現代,一個人不認識字的話會被旁人恥笑為文盲,可是在古代,一個人不認識字才是正常事。在這個時代,如果一個人認識字,則會在旁人豔羨的目光中被尊稱為秀才。
正因為如此,從制定上大蘭山用情報換取盤纏的計劃開始,陳文便知道,如果他不想被幾兩或是幾十兩銀子打發,或者不想被嚴刑拷打情報來源的話,那麼他所要扮演的角色就必須是個讀書人。
可是事情一向都是兩面的。
在眼下滿清佔據中國十之**的時局下,大多數的漢族讀書人不是選擇了避世隱居,就是選擇了去參加滿清的科舉。像陳文這樣依然願意投效大明的讀書人就顯得如此的難能可貴。
陳文覺得,如果換位思考,他是王翊的話,也會試圖延攬這樣的一個人才,哪怕他這個讀書人根本就考不了科舉。
正所謂,三軍可以奪帥,匹夫不可以奪志。
陳文相信,王翊和王江都能夠稱得上君子二字,就連他先前怎麼也不肯去見的馮京第,他也不覺得那會是一個卑鄙小人,因為書上記載著他們的事蹟就給了他這樣的感覺。
是故,在他觸王翊之初,就沒有隱瞞他要去福建的心思。說到底,他覺得王翊除了是殘明的官員以外,還是個篤信聖人教誨的讀書人,從感情上他應該更能夠理解陳文所試圖表現出來的心態,從而實現其趕在清軍圍剿前遠離險地的計劃。
可是,這一切必須是在陳文沒有表現出什麼太強的能力的情況下。
陳文很清楚,如果他本身沒有顯示出什麼能力,以王翊的性格而言應該會看在他的那份情報的面子上,給他一筆盤纏容許他前往福建。可現在經過了孫鈺這麼一來,王翊和王江肯定會重視他的才能,因為他很清楚他那一夜到底說了些什麼。
在陳文的眼中,他的這種行為就跟一個頗有才華卻無甚影響力的年輕人,在抗戰時期身處軍統局那個座無虛席的會議室裡,振臂高呼老子要投那個什麼來著的會是一樣的下場,facebook的下場!
孫鈺,你這是害我啊!
“陳兄,我知道,我這樣沒有經過你的同意,便將你說給別人話進行上報的行為很是下作。我也知道,以你的才具即便在忠孝伯軍中也不難出頭,你的那個計劃很雖然匪夷所思,但是有你在也一定有機會成功。”
說道這裡,孫鈺以著無比誠摯的語氣對陳文說道:“即便如此,我還是希望你能留下來。福建已經有忠孝伯那樣的英雄了,浙江一向是出好兵的地方,你的才具留在這裡難道不比去福建會有更大的作為嗎?”
孫鈺的話對陳文沒有起到任何作用,他強行壓抑著心中恐懼和憤怒,低聲問道:“孫兄,你和王經略他們說了多少,請如實回答我。”
在得知了孫鈺對王翊王江二人只提及那個廟算和兵種相剋理論的答案後,陳文的怒氣便開始逐漸消散。
雖然對陳文而言,那個聘妻的段子只是用來拉緊距離而編造的謊言,但是孫鈺卻顯然認為此事乃是陳文的**,故而沒有如實告訴他的兩位上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