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63部分

在高度事業心之上的重名,好的是大名大節,而不走出於個人目的的出風頭,因此,他在生拼死後,留下的名都是一種正直之名。此外,當這種注重個人名節對朝廷利益有所妨礙時,范仲淹肯定是舍已而取大。

( )

第二百八十四章 不宣而散

衝淹出身貧寒。兩歲時,父親就毒世了。母親因生計兒省,管著他改嫁,過著一種寄人籬下的貧寒生活。青年時期,范仲淹在山間僧舍讀書,非常貧困,將一小盆粥冷凍之後分成四塊,放一點韭菜和鹽,就是一天之食。

然而,在登進士第入仕之後,范仲淹的境況便頓然改變,政治地位且不說,僅從經濟收入看,當他還僅僅是大理寺承、秘閣校理這樣的小官時,一年的俸祿已經非常可觀,也可見宋朝對士大夫優禮政策之一斑。

自身地位的強烈反差,幼年時的雄心壯志的得以舒展,或許正是由於這一切,造成了范仲淹濃厚的報恩思想,所以才會有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河之遠,則憂其君的名言。不過,范仲淹報恩,物件並不只是皇帝,而是以宋代士大夫特有的方式來報答朝廷對他的恩遇。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首詩形象地說明了宋代朝廷與士大夫的關係以及士大夫的社會地位,而且是非常直白的誘人以功利,明確提出一個人的身分與地位是可以透過讀書來獲得的。

不可否認。利。對任何人都是一種誘惑,但古代的書生士子並不都是唯利是圖之人,自古以來,在他們的血液裡,一直流淌著一種責任意識,一種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意識,不過,這種責任意識,由於各種因素的限制,在許多時期裡,使許多士大夫得不到抒展。

北宋以前。門閥士族才是政治舞臺上的主角,然而經過唐末五代的大動盪,門閥觀念基礎已經非常的薄弱,五代時期王朝像走馬燈似地不斷更迭,不僅打亂了固有的政治秩序,打散了傳統的政治組合,基本上找不到唐代政治生活中常常出現計程車庶之爭了。

宋朝正是鑑於歷史上出現門閥制度、隋唐士庶之爭、五代武裝割據的弊端,加之自身是透過篡奪建立起來的,為了能夠最廣泛地籠絡天下人。特意定下一項基本國策,雖然還沒有明確提出來,但誰都心知肚明,那就是皇帝與士大夫治天下。

范仲淹就是宋朝優禮士大夫政策的受惠者,所以在他的等行中。都浸透著一種濃厚的報恩思想,不過,在他心裡,已不是簡單地對皇帝一人報恩,而是昇華到為一個朝廷盡忠盡力,為這個朝廷的長治久安而盡心竭慮的境界。

少年時期,范仲淹曾為自己的將來設想了兩條生活道路,一是做良相,一是做良醫,可以看出,他的兩種人生設想,一是救世,一是濟民,都是以憂國憂民為出發點的,入仕之後,這種憂國憂民意識,變得更為強烈,所以哪怕宦海沉浮,屢遭貶謫,也不能磨滅他這種救世濟民的思想。

或許,在有些人的眼裡,范仲淹活得很累,立志救世於水火,解民於倒懸,楚質自問做不來,或者正是由於這點,他才會格外的敬佩范仲淹那種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行為。

“老夫留你下來,可不是為了聽你諂媚奉承之言。”范仲淹擺了擺手,淡聲道:“前幾日交付與你的事情,可都辦妥了?”

“那是自然。”楚質說道。帶著一絲請功似的笑容,從懷裡掏出十幾張契單來,都是購買糧食的憑證:“按照太守的吩咐,已將錢銀支付予他們,隨時可以搬貨。”

仔細翻看幾張契單,范仲淹露出滿意之色:“很好,這事你辦得不錯,沒有辜負濟川兄對你的期望。

聽到這誇讚之言,楚質如同飲了蜂蜜一般,全身上下甜滋滋的,覺得自己幾日來的辛苦總算沒有白費,要知道為了能夠儘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