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想的是不能倒閉,要是拍一部高雅的文藝片,肯定賣不掉,砸在手裡,也就沒有現在了。”林子軒承認道,“先生存,後發展,追求藝術是吃飽飯以後的事情。”
“這是務實精神吧。”孟淨認同道,“馮導的賀歲片在當時引起不小的轟動,觀眾非常喜歡,可不受專業人士的待見。”
“沒錯,這牽扯到早些年文藝片和商業片之爭。”林子軒點頭道,“國內的電影院校和電影人推崇歐洲的文藝片,老師在教學上只談藝術,不談商業,對商業片不屑一顧,造就了那樣的氛圍,現在文藝片雖說生存的空間小了,不過圈內人的觀念還是沒有改變,文藝片的格調高嘛。”
“林總你怎麼看待兩者的關係?”孟淨認真道。
“拍商業片賺錢,拍文藝片拿獎,這是圈子裡的共識。”林子軒如此說道,“不光是咱們,好萊塢也一樣,國內的電影人有點走極端,恨不得對商業片口誅筆伐,其實沒有必要,和平共處也不錯。”
“但商業片的確擠佔了文藝片的空間,我覺得很難妥協。”孟淨不同意道。
“這是市場的選擇,或者說是觀眾的選擇,國內的電影市場剛剛開放,無論是觀眾還是院線都沒有細化,處在野蠻生長的狀態。”林子軒說明道,“以後市場會把觀眾分成不同的型別群體,有觀眾喜歡愛情片,有觀眾喜歡恐怖片,院線針對不同的觀眾提供不同的服務,這是今後的一個發展趨勢。”
林子軒說的是私人院線,或者說非主流院線。
主流院線上映商業大片,文藝院線上映文藝片,還有些小型的私人院線上映型別影片,這些私人院線能讓觀眾獲得更高質量的服務。
他們會設計主題活動,可以自由點播,比在主流電影院觀影更有氛圍。
主流院線注重放映質量,私人院線注重觀眾的體驗。
好夢院線做過類似的嘗試,但效果不理想,一方面是國內的大環境,觀眾不適應這種模式,另一方面商業收益達不到預期。
市場需要一段時間的培養,觀眾同樣如此。
“您和張億謀導演合作過,最近張導的幾部片子遭到國內電影人的批評,反響不好,您怎麼看這件事?”孟淨提問道。
“說起這個,我挺感謝張億謀,《活著》這部戲的改編費和編劇酬勞加在一起我拿了五萬塊,那時候五萬塊不少了,而且,他拍的電影讓《活著》這部小說打入了歐洲市場。”林子軒追憶道,“張億謀早年在藝術上有野心和抱負,從電影裡能看出來,帶有強烈的個人風格,是奔著經典去的,自從轉向都市題材的片子後,就有點迷茫,看不到個人風格了。”
“您是說張導的轉型失敗了?”孟淨追問道。
“不能這麼說,應該說處在一個調整期。”林子軒糾正道,“一個導演轉型需要很大的勇氣,尤其是成名的導演,有壓力,不知道觀眾能不能接受,相比較那些一直重複自己的導演,張億謀算是膽子大了,不過他需要時間調整,找到自己擅長的方面。”
“馮導呢?他也在轉型,您覺得他需要調整期麼?”孟淨換了一個話題。
“我和馮導太熟了,反倒不好說,大家都認為他擅長商業電影,馮氏喜劇嘛,實際上如果看他拍的電視劇,就知道他能駕馭不同型別的題材。”林子軒沉聲道,“這次說不上是轉型,就是投資大了點,給他的發揮空間更大。”
“馮導還會拍賀歲片麼?觀眾對馮導和葛老師非常期待。”孟淨好奇道。
“肯定會,好夢公司不會放棄賀歲片市場,事實上,國內的電影市場走到了一個拐點,加入世貿組織後,咱們每年要進口二十部海外大片,在好萊塢大片的衝擊下,國產電影境況堪憂。”林子軒分析道,“賀歲檔和春節檔是國內最好的檔期,獲得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