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的關係從此出現了裂痕。而前些日子童貫為了爭寵帶回了一個人,他的出現又將本已風雨飄搖中的大宋帶入了一場危機,揭開了帝國曆史上一個大事件的序幕。
話還得從大宋開國時說起,從石敬瑭獻出燕雲十六州換取後晉皇帝寶座以來,中原地區便實際上門戶大開,喪失了所有軍事與戰略上的主動權。因此立國以來,便一直圖謀恢復。但是,始終沒能如願。如果上天假以時日,以趙匡胤的雄才大略或許能夠實現這個願望。到趙光義時期,連續兩次較量,都落得全軍覆沒的結果。致使宋朝上下普遍患上了“恐遼症”。加上太祖“杯酒釋兵權”之後,宋朝漸漸形成以文制武的基本國策,於是,燕雲恢復事實上變成了一個永遠無法實現的帝國夙願。
澶淵之盟,是在宋真宗軍事上佔據了較為有利地位的情況下籤訂的,其中仍然約定,大宋帝國每年要向大遼帝國輸送白銀若干萬兩,絹若干萬匹,雙方約為兄弟之國。其實,誰都知道,這就是一種變著說法的上貢,一種花錢買平安的沒有辦法的辦法。後來經過變故,這筆錢固定為銀絹五十萬兩匹,年年如此。
就此,遼國至少在軍事上,對大宋的確是不大放在眼裡。大家能夠謀取心理平衡的理由是,五十萬兩匹銀絹總比浩大的軍備軍費來得便宜。而且想想看,即便花費了這些軍費,人們卻既承擔不起萬一戰敗的罪責,又承擔不起戰勝後武將們功高蓋主、尾大不掉的後果。不言而喻,這是以文制武基本國策必然的邏輯後果,是令大宋帝國君臣們相當痛苦的一個心結,對於從來都是以華夏正統、天朝上國自居的帝國君臣,其屈辱可以想見
於是收復燕雲成了歷朝王者的夙願,王安石變法圖強的基本動機裡面就包含了實現這一夙願的深層追求。所以,當國庫相對充盈時,宋神宗就曾經放出狠話:若有人能夠收復燕雲地區,皇家將不吝惜冊封此人為王。然而,在偃武修文的基本國策之下,北宋時期許多‘品行高潔、學術純粹、德高望重’之士,大多成了主和一派。致使後人那些試圖用“主和”還是“主戰”,來作為區分北宋時期好壞善惡標準的人,面臨著永遠無法自圓其說的尷尬。因此,事實上,此時沒有人能夠輕易摘下這頂王冠。
“遼國必亡,陛下念舊民塗炭之苦,復中國往昔之疆,代天譴責,以治伐亂,王師一出,必壺漿來迎。萬一女真得志,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事不侔矣。”趙檉的腦海中迴盪著馬植在延慶殿上一番大論,熟知這段歷史的他知道,正是這番話終結了北宋王朝,可對他來說這也許就是命運的轉機。
第十二章 沒事找事
第十二章沒事找事
馬植的到來讓大宋君臣陷入了亢奮之中,一連幾天,趙佶召集執宰重臣商討此事,可憐對此事最有發言權的趙檉只能作為一個只能聽不能講的活傀儡乾站在一邊,連杯茶也沒有,他只能在心裡為他們祈福,趙佶對馬植所說的一切深表贊同,於是當即任命他為秘書丞,賜國姓趙,改名趙良嗣。
趙檉冷眼旁觀,看著朝堂上的激辯。發起人童貫,多年西北征戰,雖然有重大謊報軍情、損失慘重之情事,但畢竟還打了不少勝仗,此時的他,已經極度膨脹,但是還是很‘冷靜’,知道自己之所以能有今天,還是靠到無人能及的軍功。現在朝中隨著梁師成和王黼的崛起,以及他和蔡京之間出現了裂痕,這些都可能讓他手中的一切頃刻煙消雲散。而要保住這一切,就只能不停的打下去,爭取把那頂王冠抓在手裡,不過都是一種自保的手段。
而促使大宋君臣玩火的原因無非是朝代的夙願,現實的屈辱感,再就是趁火打劫的心態。此時此刻,彷彿天賜良機,使君臣這一幫根本不具備這種資格、又不自知的不入流角色們,怦然心動。事實上,縱觀大宋帝國的百年曆程,帝國君臣無時無刻不是在這屈辱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