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成語叫“一毛不拔”,講的是楊子墨子和兩個人的學生在探討問題。學生問楊子:“如果讓您拔下一根汗毛,全天下的人都能受益,您是否願意?”
楊子說,天底下不幸的事並非是拔他一根汗毛能解決的。
本來這話裡的拒絕意思都很明顯了,死腦筋的學生繼續追問,如果真能解決,他願意拔嗎?
楊子笑而不語。後來他的學生對世人解釋,說如果有人以財富誘惑削去你一塊面板,日後你就會為了更大的誘惑付出更大的代價,汗毛雖小,也是人身的一部分。
這個解釋並不能讓其他人滿意,對於高度宣揚個人自由的楊子,其他學派便大肆宣揚他“一毛不拔”,於是至今,楊子的著作少有流傳,這個成語卻常為世人所用。
秦扶清聽罷,對那一段百家爭鳴的學術盛世越發嚮往。
婁雨賢從沉浸中抽離出思緒,對弟子道:“楊子主張貴己,是希望人都能專注自己,把濟世的手段寄託在向內求,而非統治者以各種手段御下,教化百姓,讓百姓自治,若人人都能貴己,天底下哪還有那麼多煩心事呢?”
接下來一兩個時辰,他與老師一同讀《楊子法言》,秦扶清也對這位隱身的先哲有了更多的瞭解。
楊子主張人應該順應自然,放縱天性,不畏懼威逼利誘,也不必羨慕功名利祿,人要自己主宰自己的生命。在他倡導的理想社會中,每個人都要承擔管理自我的責任,自己是自己的主人。
不給人添麻煩,也不要別人給自己添麻煩。
結合著後世的相關閱歷,秦扶清對楊子的理解更深了。
這位先哲的思想著作倘若沒有失傳,流傳到後世,又該是多少人的精神指南?
看著手中泛黃的紙頁,想著未來某一天它可能會消失在時間的長河中,秦扶清心中泛起圈圈的漣漪。
“石大哥,這本書我能抄寫嗎?”
“可以,只能在這裡。”
他和老師在讀書時,石堰山也拿了一本書,默默坐著讀起來。
書樓裡只有他們三人,氣氛還挺和諧。
婁雨賢一聽能抄書,立馬來勁了,要找紙筆開始動手,誰知石堰山指了指外面的大太陽,提醒道:“開飯了,先去用飯吧。”
婁雨賢這才發現外面太陽高懸,已經到了飯點。
肚子雖餓,他學習的勁頭更甚,只想趕緊吃完飯來抄書。
秦扶清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