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張愛玲來說,不僅是重要文獻,甚至已成“海內孤本”。迄今為止,除她本人提出異議外,我們幾乎找不到其他反對或佐證的材料。說來坊間各種張愛玲傳記,無一不從《今生今世》中取材;“張迷”大都討厭胡蘭成,也是直接或間接聽了他自己的說法才得出的印象。研究者只顧著翻故紙堆,卻與世間若乾重要人物失之交臂;於是胡蘭成得以“趁虛而入”,《今生今世》遂為“空前絕後”。假如另有一冊“炎櫻回憶錄”或“姑姑回憶錄”以為參照,那麼面對此書,也就不難乾點兒去偽存真的事了。現在我們只好專聽胡蘭成的,聽罷照樣可以討厭他,甚至罵他。
這裡宣告一句,我對胡蘭成的興趣,此前僅限於與張愛玲有關這一點兒上;他的書也只讀過一部《今生今世》。過去在香港書店見到《山河歲月》、《禪是一枝花》和《戰難,和亦不易》等,我都沒想過要買。所以現在無法予以全面評價。胡蘭成說:“我是政治的事亦像桃花運的糊塗。”這話拿來概括他,倒也十分恰當。當然他不過說說罷了,並非真的反思生平。對於胡蘭成的政治行為和情感態度,我都覺得不足為訓。即以後者而言,他豈止有些討厭而已,還頗得意於這討厭;其為“張迷”所痛心疾首,亦屬理所當然。然而胡蘭成又的確是張愛玲的解人。四十年代所寫《評張愛玲》和《張愛玲與左派》,若對照以同期如“迅雨”即傅雷之作,其一理解,其一誤解,端的高其他立判。此種理解同樣也體現於《今生今世》,譬如“張愛玲是民國世界的臨水照花人”之類考語,恐怕只能出自胡蘭成之口。後來此道中人,即便高明所言,尚嫌隔了一層;不及他一語中的,一針見血。
胡蘭成說:“我給愛玲看我的論文,她卻說這樣體系嚴密,不如解散的好,我亦果然把來解散了,驅使萬物如軍隊,原來不如讓萬物解甲歸田,一路有言笑。”又說:“我每日寫《山河歲月》這部書,寫到有些句子竟像是愛玲之筆,自己笑起來道:「我真是吃了你的瀺唾水了。」”我讀《今生今世》,覺得字裡行間也有她的影子。那麼張愛玲是否受過胡蘭成的影響呢。二人相識於《封鎖》發表後,大約是一九四三年底。她繼而所作《花凋》、《年青的時候》以及《傳奇》增訂本新收《鴻鸞禧》等五篇,風格較之先前有明顯變化,更多采用了“參差的對照的手法”,更加強調人生的“蒼涼”,乃是真正進入成熟時期。恐怕不能說其間毫無關係。如今沒有張愛玲,也就沒有胡蘭成;當年沒有胡蘭成,張愛玲會是什麼樣子……恐怕總要打些折扣吧。
胡蘭成是個舊式才子,其種種毛病均可歸結於此;然而卻很能領會張愛玲這種新人。他用情浮泛,跡近遊戲;具體到某一點上,則不乏深入之處。如此自相矛盾,哪一面也不足以掩蓋或抵消另一面。我們的眼光不要太簡單化了。一句話罵倒一個人,與一句話捧起一個人,都很難說是什麼本事。
以上所談,似乎僅限於與張愛玲有關部分;遍觀《今生今世》,胡蘭成給我們的印象,無非還是這樣。總的來說,我並不怎麼喜歡這本書,就像不喜歡他這個人一樣;卻不能不承認書中頗多精彩片斷,涉及張愛玲如此,寫到他人亦然。凡此等處,讀來甚有意思。也許這裡有個在什麼層面與作者相遇的問題;層面不同,感覺也就不一樣。我說“並不怎麼喜歡”,系就該書總的意思而言;但是假若只看總的意思,豈不枉稱讀書了。我講這些,算是“讀《今生今世》法”;要而言之,閱讀此書不宜“匆匆一過”。
從前有雜誌讓我推薦二十世紀中國散文佳作,我將《民國女子》列為其一。這個看法,同樣適用於整部《今生今世》。我又曾提出有一路“才子文章”,從林語堂、梁實秋、錢鍾書直到董橋,皆屬此列。現在不妨把胡蘭成一併算上。才子也者,首先真得有才,形之於文,是為才子文章。以此而論,胡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