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難怪沈縣令很是煩躁,如今他已經三十有二了,這可是他最後一次升遷的機會。 想當年,他是明嘉四十一年三甲進士第125名,殿試後本想考選 ‘庶吉士’ 進翰林院實習三年選官合格後當翰林熬資質,但奈何一些原因,他只能選擇外轉做地方官,因為沒人脈沒銀錢打點,他被派到臨溪縣這個貧瘠之地做縣令。 原本在他二十六歲這個年紀考上進士在大夏國也算是年輕有為了,所以他當時也是滿懷抱負過的。 一到地方就想著好好做實事,在他心裡只要三年一次的地方官員考核為上等,就可以直接升官。 但是,要做到這上等也並非容易之事。 必須你所在的管轄範圍內,你的稅收要強於其他縣,縣內學風要盛於其他縣,就連縣衙的訴訟案件率還要低於其他縣等。 如若達到以上所有要求後,這才有可能在三年一次的地方官員考核中(也可以說是 ‘大計’ )脫穎而出達到上等水平。 所以沈縣令一上任就手抓地方教化,大力修繕官學及各鎮下族學,有時還自掏腰包給與村中族學獎勵,但就算這樣,他這個臨溪縣每年考中童生秀才功名的讀書人在整個平川郡還是位列中等水平,也就勉強達到合格水平而已。 就更別提地方稅收了。 總之,除了訴訟率低這個優點外,簡直可以用一言難盡來形容。 沈縣令想著,他能保持三年一次的考核中等水平就已經是付出很大的努力了。 更何況,大夏國還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如地方縣令超過三十五歲還沒有什麼突出政績,你這輩子也就斷了離開縣令這個位置的念頭吧! 這也是所有進士都對外轉地方當官不喜的主要原因,因為想要升遷實在是太難太難了,除非你在某方面尤為突出或者得到一個天賜良機。 這不,諸葛村村民獻上來的新式農具,就是他最後的機會。 沈縣令想到這裡,不免又唉聲嘆氣起來。 而就在這時,一個衙役急忙慌地跑進來,稟告道: “大人,京城來人了。” 沈縣令一聽,眼睛一亮,趕緊整理下自己的著裝,連忙慌地出去接見。 果然不出他所料,正是上頭下來的旨意與獎勵。 身為一縣之長,沈縣令從正七品縣令調任為六科中的一員——工科左給事中。 官階從七品。 表面上看起來是降了一級,但是作為地方縣令,哪一個不想在三十歲之前進入六科混資歷。 一旦熬到正七品都給事中,那京官還遠嗎? 像大夏國現有的例子,有一位地方縣令因為政績出色被調到六科,幾年後升為正七品都給事中,又過了幾年升為京官太常寺寺丞......太常寺少卿......然後又混了個都御史出去做正四品巡撫,回京之後直接任職正三品戶部侍郎,最後做到了正二品戶部尚書的位置。 這是多少地方縣令一生的追求啊! 沈縣令異常激動,他接聖旨時,手也控制不住地顫抖。 原本他計劃著,就算舉薦有功,最多給他升個同樣是地方官的州同。 雖然這個官職是從六品,比之他原來的官職升了一級,但是哪有六科這樣有前景的部門......來的香。 而連同旨意一同下來的還有賞銀100兩黃金。 ...... 沈縣令最近一段時日雖然忙著調任之事,但還是抽了空,帶著主簿及衙役一起大張旗鼓地趕往諸葛村把賞銀送給諸葛來富一家。 原本也不需這麼大陣仗及他這個縣令親自出馬,但是本著受了這一家人的恩惠,怎麼也不能因為這突如其來的財富,給這一家招惹不必要的麻煩。 他這麼做,就是讓所有眼紅的宵小之輩看著,這一家子背後可是有他這位縣令撐腰。 今日的諸葛村尤為熱鬧。 上午剛迎接完族中最有能力的族人諸葛豐年一家子,下午又來了一群據說是縣裡來得當官的。 除了之前那三位一看就不簡單的京城大人物,特麼的就連縣裡的縣令大人也是來找諸葛來富一家的。 不得不說,這一家子還真是今非昔比了。 這是諸葛村所有村民心裡最真實的想法。 而這時,沈縣令一看到人群中的諸葛來富,趕緊上前握著他的手,激動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