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傲慢的態度,完全無視在遠處旁觀的日本軍艦,透過了對馬海峽,向著北方進發。日本軍艦大概數了數中國海軍的軍艦數量,稍微尾隨了一陣,就調頭駛向港口。中**艦雖然跑得很快,不過怎麼都跑不過電報。此時的英國海軍已經在津輕海峽集結,在中國艦隊抵達津輕海峽之前,他們一定可以得到關於中國海軍北上的訊息。
在函館實施防禦的中國派遣軍司令周新華上校已經是師長,在英國皇家海軍抵達新加坡之前,中國就答應了蝦夷共和國的請求,增加了在蝦夷共和國的派遣軍。增加派遣軍的主要目的是幫助明治政府均加快從政府到軍隊的訓練速度。
到1874年10月,蝦夷共和國的總人口達到了300萬。而1869年蝦夷共和國剛成立的時候,政府控制的總人口不過五千而已。這600倍的暴增一方面是把當地阿伊努族納入了統治範圍,另一方面就得感謝明治政府的不懈努力。
明治政府殘酷對待北方奧陸地區,逼迫著奧陸地方上的大批百姓遷往蝦夷共和國。奧陸地方上男男女女都接受過軍事訓練,這部分人撐起了蝦夷共和國的骨幹。這部分人的數量在30萬左右。剩下的兩百多萬人則是日本的窮人。
明治政府這些年橫徵暴斂,日本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根據那些拖家帶口或者單身一人抵達蝦夷共和國的百姓們所說,日本三島不少地方都發生過宣傳末日的宗教勢力帶領的百姓集體自殺事件。在現世的此岸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百姓們只能去宗教團體描述的來世彼岸尋找幸福。當然,更現實的講,在明治政府與地方豪強的雙重壓榨之下,百姓們食不果腹衣不蔽體,死亡也是某種程度上的解脫。
蝦夷共和國在明治政府的壓力下堅持了幾年,這個共和國的事情開始在日本三島流傳起來。能分地,有工作,稅收只收四成實物稅。與七八成收入都要被剝削走的日本三島一比,這裡就是天堂一樣的生活。人都不想死,如果抵達幸福彼岸代價僅僅是越過津輕海峽,而不是終結自己的生命,百姓們很容易就能做出自己的選擇。
大量人口進入蝦夷共和國,這本是極大助力。可當下核心人員的數量不過佔了整個國家的十分之一,這對於蝦夷共和國的領導人來說更像是一場災難。中國方面只能在政治上幫助蝦夷共和國,從基層的組織建設,到整個的思想動員,思想教育。蝦夷共和國從基層到上層都需要進行培訓。蝦夷共和國就請求中國派遣更多“部隊”來幫忙。
蝦夷共和國有自己的情報網,英國大艦隊抵達日本的訊息也傳到了蝦夷共和國。大家也都知道考驗蝦夷共和國實力的時刻終於來臨了。此時蝦夷共和國的首都此時從函館轉移到了札幌,連線主要城市的鐵路網也已經修通。
理論上,蝦夷共和國的軍隊總數有100萬人。這100萬人中手裡有步槍的大概有十萬人,這十萬人裡面使用中國造的新式步槍的有五萬左右。函館、小樽、室蘭都修建了新式堡壘,不過這些堡壘能夠抵擋得了英國大艦隊的進攻麼?沒誰真的有絕對信心。
現在能挽救蝦夷共和國的只剩下中國的海軍,周新華身邊的日本人因為得到的訊息比較少,遠比周新華更有信心。而周新華本人很清楚,中國現在真正能派上用場的只有6艘巡洋艦。這6艘巡洋艦需要面對的是數十艘英國裝甲艦。
日本人希望中國海軍能把盤踞在盡情海峽的英國艦隊吸引走,周新華則是盼望更多英國艦隊集中在津輕海峽。處於弱勢的軍隊進攻優勢的敵人,最好的辦法莫過於分割敵人,把敵人一口口吃掉。
但是不管怎麼用望遠鏡看,津輕海峽裡面的英國海軍只有五艘,而且這五艘軍艦也沒有赤膊上陣的跡象,只是遠遠的在海上游弋。周新華心裡愈發焦急,英國人這是玩哪一齣呢?
英國皇家海軍玩的是以逸待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