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明珠市自八十年代發展壯大至今的民企,能夠聞名全國的似乎也數不出幾個,能夠讓人覺得耳熟的很少很少。
不過進入九十年代,由知識商人經營的新型企業,趕上了兩次發展的絕佳機會。
一次是南門事件前後,抓住國內經濟變動產生的新行業,還有一次就是網際網路技術大潮帶給知識界的財富機會。計算機興起帶給京城巨大的行業機會,大浪淘金之後聯想在pc行業興起,王選在鐳射製版印刷方面建功,明珠市卻在這些行業中無所建樹,也是怪事。
這批知識商人分兩類,一類活躍在傳統產業領域,生存能力強,依靠政治上的敏感,藉著共和國幾次大勢變遷,完成了第一桶金的儲備,或得以超常發展,企業發展過程中政商分寸拿捏得相當合適。
實際上,作為已經登上神壇的江成同志,他也有心培養本土技術民企,當年他在明珠的時候,有一家文化人創業的企業安排視察接待。
當時江成同志坐定主席位置,管理團隊兩邊落座,左手邊是文史哲本科碩士背景的管理團隊,右手邊是生物物理出身的管理團隊。
這位企業老總對國家發展科技的政策極為贊同,認為國內也該到知識分子擁有財富的時代了。當時江成同志見他應對得體,滿目青春年少,學識整齊,不由得印象不深刻,不由得不生好感。
當然了,這些人手裡面並沒有多少現金流,他們如此苦心應對領導,當然有借重江成同志名聲,打造自己事業的想法。
在商言商,眾多技改資金專案,那都是不用還的貸款,只要你有本事從政fu那裡把錢弄出來就行。
不過這一類人,後來成了大器的並不多,給人的感覺有點兒像空手道。
另一種則是新興產業的新商人,基本是被網際網路和國際風投資本打造出來的財富神話,他們多數屬無心插柳柳成蔭的一批,如易趣邵亦波(海歸),攜程沈南鵬季崎(本土),盛大陳天橋。
有人評價他們是手上最乾淨最陽光的中國新富人,其財富爆炸性增長源自外部能量。
這類商人很適應在大都市的生存,與掌握國際資本的mba畢業的各投行人士與風投家們講故事賣概念,直接對接國際商界是他們最鮮明的特色:經濟模式類似,經商理念傳承,發展資金也是來自於國際融資渠道。
他們的出現,就把由港澳臺商人在高科技領域充當歐美二傳手的角色給取代了,從此大陸有了自己的行業翹楚。
但是不管怎麼說,如果沒有技術革命帶來的新產業,沒有經濟變革帶來的新行業,就沒有這些商人們期盼的機會之窗。
而隨著時代演變,這種機會也會逐漸趨向消失,這兩個時間視窗關閉之後,想要透過知識創富的可能性也就很小了。
不出現新的技術變革浪潮,知識青年就好比野百合一樣,必須靜靜地等待春天。
葉開考慮著這些事情,心中大概就為自己在明珠市的企業做好了定位。
如今應該說時間之窗還是停留在第一個視窗上,明珠市這邊兒正處在大搞城市建設的時期,說實在發展環境並不是很好,而且明珠市的地價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相對投入成本有點兒太高了。
葉開也有考慮過,自己好歹是當著聖王村的村長,如今那邊兒倒是有很大的一片地方,是可以利用起來的,如果開發一個高科技投資企業園區什麼的,距離明珠市也不遠,同時又可以享受山區的特殊優惠條件,應該是不錯的選擇。
如果能夠將聖王村打造成為高科技企業園區,那麼村民們的生活自然水漲船高,也有可能在國內創造一個新的歷史高度,高科技村!
相對而言,中關村就是一個電腦城,華西村不過是藉著鄉鎮企業的名目發展旅遊業,葉開倒是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