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政方針演說中一次都沒有使用過“國家利益”一詞。為什麼?原因也許是戰前日本就是因受所謂的“國家利益”的影響才走向悲劇的。所以,在戰後初期,與“公”或“國家”相比,人們更加優先對待“私”或“個人”,同時重視人權和自由。但今天的日本政界或媒體界,人們卻頻繁地使用“國家利益”,甚至覺得缺了這個詞就不正常。在這裡,我們有必要了解這一演變的實際原因與背景。

在這裡,應首先弄清楚兩個方面的問題,即對於作為民主國家的日本來說,最為重要的政治場所“國會”和對輿論形成產生重大影響的“媒體”到底在什麼場合,以什麼方式使用“國家利益”一詞。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戰後國家利益論的“崛起”(2)

(1)日本國會如何看待“國家利益”

首先,雖然在吉田茂首相任期的下半期有若干次關於國家利益的談話,但整體上而言,直到佐藤榮作政府為止,在“二戰”後20年間,日本這一“主權國家”的最高政府領導人在國家權力的最高機關——國會里講話的時候,幾乎沒有使用或提出過“國家利益”這一概念。

其次,一個明顯的轉折是,1971年,佐藤榮作首相在國會有關“國家利益”的發言達到50次之多。而這一年,他在國會包括總會、委員會等演說或問答的次數總共只有140次,也就是說其中提到“國家利益”的佔1/3以上。眾所周知,1971年的國際形勢對日本來說是“極具變化”的一年。美國總統尼克松上臺後,印度###“印度###”,即越南、寮國、柬埔寨三國。——編者注

形勢和中美關係發生了戲劇性變化,而在日美之間也展開了“沖繩是否歸還”的交涉。在這一年,日本週圍的政治、安全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因此,佐藤首相關於國家利益的發言往往也針對時事,與沖繩歸還問題以及中國問題息息相關。在此之後,除了竹下、海部、宮澤、村山幾任首相,其他首相也都或多或少使用過“國家利益”一詞。

(3)日本國家利益論“崛起”的背景

如前所述,“國家利益”的使用頻率雖然在國會看不到長期的增加趨勢,但在報紙上這一趨勢卻很明顯。事實上,1990年後和2000年後的增加都是以國內外形勢的變化為背景的。也就是說,媒體界在面臨新形勢的過程中,也認識到國家需要轉變原來的對外戰略,而作為向整個輿論的說明材料,“國家利益論”開始逐漸崛起。我認為,作為誘因的變化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是冷戰後國際形勢的變化。蘇聯的解體重塑了國際政治的格局。在東亞,以蘇聯的威脅為前提而維持的中美戰略合作關係喪失了存在的基礎。中國在全球化的形勢下,進一步推進改革開放,迅速發展,不斷加強地區和全球影響力。朝鮮在失去蘇聯的支援後,社會主義體制陷入困境,為了維持既有體制,以開發核武器為“外交王牌”,正在推行“邊緣化外交”。在這些嶄新的外部安全環境下,日本如何重新認識日美安保體制成為迫切需要面對的政治課題。

另外,在“9?11事件”發生後,“反恐戰爭”等全球威脅不斷多元化的形勢下,冷戰時代以核威懾為背景的“恐怖均衡”格局以及相關討論已經過時,“意識形態對立”格局全面終結。全球各地紛紛出現的民族、宗教紛爭、恐怖主義活動等新的安全威脅,引起了各國政府的密切關注。在這個時代,對和平的“創造”比傳統意義上的“維護”更加重要。日本也受到了這一時代主題的影響,圍繞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執政黨與在野黨陷入對立僵局,輿論則陷入分裂狀態。在需要對和平或安全問題展開新的討論的情況下,媒體有理由重新開始探討究竟什麼是“日本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