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15章 後記興隆山敖龍寺發展史簡介

敖龍寺自唐代修建,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經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最後在文革時期被拆除。

原寺內曾有石刻碑文,碑文中記載了敖龍寺的修建來歷和各朝各代的修繕,現在的石碑只剩下殘存的幾塊,上有:“初建唐,歷於宋,”“宋金交兵,人民調零,被兵而後已。”“忽必烈呑金滅宋。”等字句,碑文分為漢,蒙兩種民族文字雕刻而成,從這幾句殘存的碑文中可以推斷,敖龍寺始建於唐朝,經歷宋元明清五個朝代,逐步修繕完成。

承德縣三家鄉有位老僧人,也就是最後離開興隆山敖龍寺的和尚,俗名王榮德,法號院祥,現年75歲,十三歲出家於敖龍寺,二十五歲還俗歸鄉,據其所言,敖龍寺元末明初大修補一次,寺內僧人法號佔字排列為:實,清,靜,院,宏,申等十二代以上,以前所佔之字已記不清,由此可見,敖龍寺歷史久遠。

“文革”時期寺廟戲樓古松柏相繼破壞,據老年人講,當年石碑上刻有:“當年造下旱蒸天,行德游龍顯聖蓮,甘雨淋淋萬物興,至今慶念三月三。”的詩句,可見敖龍寺的龍君李老爺確實很有名望。

改革開放後,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為了方便貿易,搞活經濟,開發旅遊資源,許多人提議,恢復修建興隆山的敖龍寺,以此為中心,每年的三月三舉辦交易大會,方便南來北往的遊客商販和當地群眾,這樣,興隆山的敖龍寺廟會,既能娛樂又可貿易。1994年春,興隆山附近的村民呼聲很高,自願捐款集資,恢復修建敖龍寺,興隆山鄉附近六個村組推選代表十餘人,由他們出頭組建了籌建隊,以集資方式恢復敖龍寺,主要資金來源於人民群眾的自願捐款,並建立了財經,安全保衛,防火等管理制度,由於建築難度高,耗資大,至2002年才修建完工。

整座敖龍寺坐東山朝西南,為順應山勢走向,立癸山丁向,《注:按古時有小誤差,因李老爺為蛇身化龍,來自東北黑龍江,有巳酉丑三會金局之說,酉為金,李老爺後被封金龍聖佛,塑像也為金身,巳為蛇,醜為金局墓庫,故居之處,故按古時應為醜山未向陽三分,接近癸山丁。》修建在興隆山半山腰,海拔480米的平緩坡上,從山下的公路上便可看到敖龍寺的整體結構,蒼松翠柏掩映期間,特別是山門外300多年的古松,高大挺拔,枝頭猶如巨人手臂伸向四方,又如同黃山迎客松一般,迎接遊人。

寺內建築結構均為條石,青磚青瓦,松質木料,寺內各殿修建的雕樑畫柱,峭壁飛簷,殿前均為青磚鋪地,條石為階,雕龍巨石,迎風壓面,大紅明柱後,刻花門窗,油漆彩畫。

寺內第一個主殿名為“顯應宮”,殿內雕破圖風下塑有龍君李老爺的金身塑像,東西兩側塑有:雷公爺,風婆婆,閃電娘娘和量天尺四位尊神,李老爺身邊塑有童男童女,屏風壁後畫有火神爺像。

後殿是第二個主殿,為龍母娘娘殿,內塑龍母娘娘,子孫娘娘,天喜娘娘,疹宮娘娘,眼宮娘娘,送子爺,催生娘娘,百花仙子,宋武公等坐站像十五位。

娘娘殿前為香池,香池前是鐘鼓樓,香池兩邊是東西廊房,十殿閻羅殿,兩殿共塑像三十四尊,包括十殿閻君,生死判官,牛頭馬面,大鬼小鬼,黑白無常等。

顯應宮西側為三仙廟,內塑狐仙長仙黃仙三位仙家,全寺塑像七十尊,各殿牆壁均有彩色壁畫,後殿東側還修建了僧人住房,廟宇外又修建了餐廳,工作人員居住的二層樓房,整座敖龍寺套有青磚圍牆,寺前是三座寺門,中間為正門,比較寬大,兩邊為側門,相對較小,寺門前寬大的廣場是高大的古戲樓,與顯應宮相迎對立。

此外,寺廟周邊的五個山頭,均建有八角亭。

敖龍寺自九四年恢復以來,每年的三月三都舉辦交易會,各地的戲班爭相來此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