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元朝那些事兒(四)

所以蒙古人也稱此炮為“襄陽炮”和“回回炮”。不過在12世紀,全世界只有蒙古人才把回回炮大規模應用在戰場上。蒙古人南征北討,幾乎百戰百勝,除了騎兵之外,擁有巨炮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蒙古軍西征為什麼戰無不勝?

蒙古大軍在13世紀發動了數次大規模的西征,他們憑藉較少的軍隊和漫長的後勤供應戰勝了所有的敵人,改變了整個亞歐的歷史,也促進了歐洲和近東的軍事革命。

在幾次西征中,蒙古軍隊的數量很少,總數最多不過20萬人左右,單次戰役的人數則更少,沒有出現在中原對金國的鈞州一戰中,列陣“層層疊疊,厚20裡”的情形。為什麼?

西方各國軍隊採用的戰術不適應蒙古人改進的東方戰術。其實,東西方的文化和思維方式的差別很早就在雙方作戰時的戰術中體現出來了。

在東方的戰爭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西方那種隊形極其嚴密、排成密集方陣,步、騎、弓箭、投槍諸兵種密切協同的軍隊。這是西方人思維嚴謹、講究科學分工、善於組織大的系統工程的體現,中國戰國時代的車陣、明朝戚繼光組織對付倭寇的鴛鴦陣和對付韃靼的車、騎協同戰陣是遠不能與之相比的。

,!

東方軍隊作戰時,隊形不嚴整,講究部隊作戰的機動性和戰術的靈活性,受《孫子兵法》的影響,講究“詭道”而不講究正戰。在這種戰術意識的支配下,軍隊的單位攻擊力和防護力並不強,如果對付羅馬帝國和馬其頓帝國的密集步兵方陣,採用正面作戰的方式根本沒有勝利的可能。

與東方軍隊不同的是,西方軍隊一開始就採用嚴密的隊形,特別強調突出正戰的攻擊力和防護力,以羅馬和馬其頓的步兵方陣為例。這種步兵方陣通常由貴族和平民排成20排以上密集的隊伍,身著厚厚的重甲,手握長槍,越往後排,長槍越長,架在前排的肩膀上,這樣就在方陣的正面形成了真正的叢槍如林,方陣的後面則通常由奴隸緊緊跟著,作後勤和護理工作,或者由標槍手不停往對方投擲標槍。這個方陣的兩翼則由騎兵擔任保護兩翼不受衝擊的任務。很明顯,這種戰術的衝擊力是遠非東方軍隊可比的,但它的弱點也非常突出:隊伍轉動不便,必須時刻注意保持隊形的嚴整。

進入鐵器時代之後,馬的鞍具的發展使得騎兵越來越重要了,雙方在騎兵的戰術運用上也有巨大的差別。

東方的騎兵很少有重灌甲,騎兵既能用馬刀、長槍也可以使用弓箭。騎兵的主要作用是軍隊的機動能力和正面的衝擊力,可以在很大範圍內作戰。

而西方的騎兵部隊發展出了威力強大的重灌甲騎兵,士兵穿著厚厚的鎖子甲,可以有效抵擋刀槍和弓箭的殺傷,騎兵使用長槍和長劍,殺傷力較大。但是與東方不同的是,騎兵戰術的使用仍和古羅馬時代的步兵方陣相同,講究隊形和正面的殺傷力和防護力,幾乎沒有太多的戰術機動能力,作戰範圍仍然是在很小的區域內。

東西方的軍隊由於地理障礙,除了歐洲軍隊和中東地區的軍隊發生過大規模的戰爭外,以中國為中心的東方軍隊從未與萬里之外的西方軍隊打過照面。唯一可能的機會,以亞歷山大攻克印度準備東進時的病逝而告終。

蒙古人的戰術

蒙古在成吉思汗統一各部落後,立即開始對中國北方的各王朝進行大規模的攻擊。一開始,蒙古軍隊和過去的遊牧民族軍隊一樣,完全依賴騎兵的機動性和攻擊力,沒有步兵攻堅力量的協同。在中原那些高大堅固的城牆面前,強大的騎兵無能為力,儘管他們在野戰中所向無敵。很快,蒙古人從遼、金、西夏的軍隊那裡學到了步兵攻堅的本領,改變了繼往單純依賴騎兵的戰術,並且學會了運用漢族的新發明:火藥和拋石武器。

在戰術的運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