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天門河、溳水等河滔滔洪水從上游傾洩而來,荊江、漢水漫漲,沒有堤壩隔斷,使得前期民眾所努力圍造的垸堤動輒在洪水之中浸泡數月,風催浪激,堤毀舍崩乃慣常之事,民眾不得不棄地另尋他處生存。近一百年來,隨著荊漢不斷搬運泥沙而下,千汊浦地勢也越發淤高,據以往地方誌書所記載,很多沙洲土島都近三四十年才陸續出現,甚至淹水期還能露出水面——我們這幾天開挖小鶴嶺以南的淤地找尋舊時遺蹟,差不多能確認過去一百年間,小鶴嶺至鎖龍湖之間的地勢至少淤高有六尺。不過,此時漢川北部的圍垸墾殖日漸成熟,人丁也茂盛起來,漢水兩岸的民眾著手修造大堤。為了減輕汛期河水上漲對泥堤的壓力,需要下游有蓄洪穴地防止水位無限制的上漲。漢水以東的千汊浦,漢陽城以北的虎渡浦等地,則成為天然洩洪、蓄洪,降低汛季上游水位上漲的天然穴地,因此州縣也就千方百計的想著阻止後來者在這些地方圍垸造田。我們即便不需要去管漢川等地民眾的態度,但考慮到汛季複雜的水情,想在千汊浦置縣,較為妥當的辦法,就是建造疊垸,也就是用大垸圍小垸,加強對洪水的抵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