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軍功授田外,其他禁軍將卒的眷屬後續也將分批從地狹人密的江東、浙東等地遷出,安置到壽州、光州、濠州等地。
到時候州縣官府會將大量無主荒地充為官田,佃租給將卒眷屬耕種,軍功將卒也可以額外佃租田地耕種,佃租都可以從軍餉中進行抵扣。
包括軍功授田在內,進行廣泛的配田,意義遠不僅僅是保障軍卒的利益,提高軍卒的地位,激勵將卒的殺敵士氣;也不僅僅是吸引更多的有志之士應募投入戎伍之中,確保諸軍後續能得到源源不斷的新募補充;更不僅僅是以此有效縮減軍餉的度支。
同時更能將數十萬將卒眷屬這巨大的閒置勞動力充分釋放出來,用在淮河南岸被打殘之地的快速恢復生產上。
將數十萬將卒眷屬填入光壽濠等州,也能有效夯實淮河沿岸的防禦基礎。
京襄這些年承受如此巨大的戰爭壓力,但始終沒有被壓垮,甚至各方面實力還持續攀爬,最為關鍵的一個因素,就是十數年如一日,堅持組織、依賴將卒眷屬,積極發展地方農耕及工礦生產。
這不僅有利於地方生產的快速恢復,不僅為戰事提供廉價充足的作戰物資,在局勢危急時,軍眷子弟組織起來參與地方城寨的防守,也要比普通民眾可靠得多。
這點從牛首山義軍身上,都能得到充分的體現。渡淮作戰,在徐懷看來,從淮河北岸奪取下蔡、淮川、潁水等城作為橋頭堡並沒有太大的難度。
這些城池控扼汝口、潁口等關鍵位置,乃是渡淮必爭之地,同時又緊挨著淮河。
目前靖勝、宣武、驍勝諸軍駐守南岸潢川、霍邱、壽春等城,天氣晴朗都能看到對岸城池內的車馬走動。
前期渡淮作戰,一方面能依託鐵甲堅船展開進攻,一方面登上淮河北岸可以迅速結成堅陣,抵擋赤扈騎兵的衝擊,物資運輸及傷病卒南返都可以依託水營有序組織,無懼赤扈騎兵的擾襲,甚至還可以組織優勢兵馬將這些城池包圍起來,修築連營,一點點去啃。
不過,奪下這些城池之後,後續還想往河淮縱深挺進,就要困難得多。
赤扈人在河淮最多能組織七八萬精銳騎兵,在一馬平川上的河淮大地縱橫馳騁,將是誰都無法忽視的威脅。
也許天雄軍、靖勝軍及選鋒軍組成龐大的精銳軍團往北挺進,不會畏懼赤扈騎兵正面來攻,甚至徐懷會更期待赤扈人選擇正面決戰。
那樣的話,只要從正面擊潰鎮南、平燕宗王府的主力兵馬,接下來對河淮乃及河東、河北等地的收復,將成探囊取物。
怕就怕赤扈人令降附漢軍據守堅城,而將其精銳騎兵主力收縮起來,有意引渡淮大軍深入河淮腹地,這時候就算強攻汴梁等個別城池,都是毫無意義的。
汴梁與淮河之間數百里縱深地域,後勤補給要如何維持,又要如何確保不會被赤扈人佔據絕對優勢的機動騎兵切斷,這是徐懷此時也不能立即解決的難題。
這是歷朝歷代數次江淮軍事勢力組織兵馬北伐,最終都無功而返,甚至遭受挫敗、乃至慘敗的關鍵原因。
說到底就是河淮地區被打爛了,人口流失嚴重,千里皆成不毛之地,北伐軍團無法就地獲得充足的補給,一切都依賴從江淮乃至江南地區排程。
過於漫長的補給線,成為北伐軍團最大的軟肋所在。就算契丹騎兵都留在京襄不返回邛崍山西麓去,京襄最多也只能組織兩萬騎兵,遠遠不足以保護渡淮作戰後漫長的後勤補給線不被赤扈騎兵切斷。
因此,徐懷最終所定的渡淮方略,並沒有想著一下子就長驅直入。他計劃用天雄軍、選鋒軍在汝蔡等地吸引鎮南宗王府的主力兵馬,用靖勝軍、宣武軍及驍勝軍在水軍的配合下渡過淮河,除了奪取淮川、潁上、下蔡等淮河北岸城池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