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管事的有點懵:“什麼是長期協議?”
“就是以後我布行的所有布料都從貴行這裡進,但是貴行要放我一個合適的價格。”
這下管事的聽明白了:“原來易公子是想壓低布價。也不是不能低,只是要看易公子進貨的規模,若是規模小了,我想給公子低價,掌櫃的也不允許。”
這次來之前,楊凡已向張記布行的掌櫃和夥計們瞭解過情況,布行進貨向來是進一單結一單,不壓貨不賒賬,賣的差不多了再去進下一單。
這樣的好處是不怕積貨,若是遇到邊疆動盪,或是貨源有什麼問題,馬上就能切換渠道。
這種經營模式穩是穩,不利於擴大市場份額。
以前張老闆只經營一個布行,也不求再擴大市場,因此這個策略也沒有什麼問題。
但現在楊凡接手了,他的目標可不只是一家布行一家店鋪,而是整個長坊縣城。
那就需要擴大市場份額,而想實現這個目標,就要搞到更低價格的貨源。
而對方不願再放低價格,考慮的也是同樣的問題。
“洪管事,我有一個新方法,不知洪管事可願一聽?”
“易公子儘管說來。”
做買賣的都知道,不要輕易去否定對方,先聽聽其中的利弊,再做決定也不遲。
“我可以押一筆銀子在貴行,然後再另花一筆銀子進貨,進貨的銀兩數額,不能超過所押銀兩的數額。若是我毀了約,不再在貴行進貨,那這筆押的銀子就歸貴行所有。”
楊凡的這個方案很是吸引人,凡是來進貨的就沒有帶幾百兩的,至少也是上千兩,要是遇個大戶,帶上萬兩上十萬兩的銀子來進貨也不是不可能。
若真是像楊凡說的這樣,先押一筆銀子在商行,那就相當於商行憑空得了一筆鉅款,不管是去擴大生產還是做別的,都是無本萬利的買賣。
但管事只是個管事,這麼重大的事情可不敢隨意做決定,想了想說:“易公子,這事我決定不了,不過我可以帶易公子去見掌櫃的。”
“還請洪管事引見。”
洪管事帶著楊凡來到後面,見了掌櫃的,掌櫃的姓成,聽過楊凡的方法,也不管擅自決定,又帶楊凡去見東家。
“易公子肚量寬大,竟然能提出如此構想。”
東家是廣陵府裡的大戶,姓華名世才,今年五十出頭,一輩子走南闖北見了不少的世面,也見過不少的人物,但像楊凡這麼膽大的,還是第一次見著。
聽過楊凡的提議,沒有做決定,先問楊凡:“易公子就不怕這麼大一筆銀兩被我吞了嗎?”